初涉商海找感覺
彭鴻斌有一顆躁動的心,他屬于那種說干就干的人。
在外交部呆了兩年半,他始終不能適應朝八晚五循規蹈矩的那種氛圍,他喜歡開拓冒險。
現在輪到自己當老板了,茫茫商海,到底該干點什么?
他先在中關村開了一家公司,跟中關村大部分村民一樣,賣計算機。辦公司要幾萬元注冊資金。當時,彭鴻斌一貧如洗,到哪去籌這么一大筆錢呢?張達叔叔是第一個向他伸出了無私援助之手的人。張達是四川眉山人。八十年代初,他是第一個在北京開餐廳的外地人,在中科院開了一家很有名的“東坡餐廳”。聽說彭鴻斌要在中關村闖天下,這位同鄉長輩把當天的營業額兩萬元全塞到彭鴻斌手里。
憑他們一伙人的嗅覺和鉆勁,馬上拉到了一筆生意:為一個部級機關做了30多臺電腦整體配置,賺了萬把元辛苦錢。隨后的日子,一臺計算機賺百八十元,居然也忙得樂滋滋。再后來的一年時間里,計算機生意越來越沒勁。
有一件事情,令彭鴻斌和伙伴伍路鋼、趙斌、王威很不開心:他們替南韓一家計算機顯示器廠商做總代理,好不容易打開了市場,生意有模樣了,人家自己來北京干了。
僅僅做高級搬運工,他覺得不會有出路。
彭鴻斌的生存能力很強,什么賺錢做什么。他先后開了多家公司,以適應生意的需要:曼蘇爾廣告公司、曼蘇爾服裝公司等,還有西直門大風餐廳。
他總喜歡做別人沒有做過的生意。妻子陳曉莉的父母在青海,西寧那里生產的“白唇鹿”牌牦牛絨衫很有名,他就第一個把它引到北京來,在西單租個小店賣起來。
他還制造并銷售過一種“棒棒冰盒”,比冰箱生產廠家做的制冰盒好用得多,可惜本小利微沒有做起來。
創業的日子很艱難。為了維持公司的運轉費用,他在花園村租了一層地下室,自己用幾間,余下的轉租給其它小公司。下雨了,地下室里積滿了水,他卷起褲腿就淘起來。
那段日子很清苦,可是彭鴻斌很快樂。有一次,通縣的客戶要計算機,他蹬上三輪車去送貨,來回70多公里。回程夜深,天空飄起細雨,衣服濕透,彭鴻斌卻騎著三輪大聲嚎著流行歌曲,腳下蹬得飛快。
徐鵬是他同村長大的伙伴,大學畢業后分配到綿陽的一家軍工廠跑民品銷售。聽說徐鵬要辭職下海,彭鴻斌寄信去鼓勵,信里只有兩句話:“我們處于一個變革的時代。我們是非常幸運的一代!”
他轉遍了北京城尋找商機。有一次,他為自己的公司攬到了幾筆家具生意。在新的天地里,他隱隱約約感到建筑裝飾行業里面大有文章可做。
做生意也有倒霉的時候。有一次一個湖北漢川人要了他們一批一萬多元的貨,聲稱貨到匯款。可是貨還在路上,那家伙就來電說,產品品質不好,讓帶錢過去給他裝卸費才能運回來。明明是還想騙一道。彭鴻斌忍痛賠了一萬多。后來才知道,漢川的騙子不知騙了全國多少人!
還開過一個飯館,店名“大風”,名字起得不吉利,被“吹走”幾千元了事。
兩年東奔西突,雖掙錢不多,但交友不少,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找到了做生意的基本感覺,最重要的是完成了從外交官到商人的角色轉換。
1995年5月,他開始有了些初步的原始積累,于是關閉了自己的公司,自費到歐洲進行商務旅游。
他決心找到一個有模有樣的新時代商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