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嘉誠
性格沉穩的李嘉誠,實際上是個不安分的人。他去五金廠做推銷員,但打開局面就跳槽去了塑膠公司。他很快成為公司出類拔萃的推銷員,18歲當部門經理,20歲升為總經理,深得老板器重。他春風得意時,突然又要跳槽!
1946年上半年,香港經濟迅速恢復到戰前最好年景—1939年同期的水平。戰時遭破壞的工廠商行都已恢復生產營業,香港人口激增到一百多萬。市景日益繁榮,入夜之后,港島九龍的霓虹燈交相輝映,滿載貨物的巨輪,晝夜不停地出入維多利亞港。
中南鐘表公司的業務有長足的發展,東南亞的銷售網絡重新建立,營業額呈幾何級數遞增,莊靜庵籌劃辦一間鐘表裝配工廠,再擴展為自產鐘表。 李嘉誠看好中南的前景,他更為香港經濟巨變而興奮不已。李嘉誠站在維多利亞港灣邊,眺望尖沙咀五彩繽紛的燈光,陷入沉思——今后的路該怎樣走?
一條路,在舅父蔭庇下謀求發展,中南公司,已成為香港鐘表業的巨擎,收入穩定,生活安逸;另一條路要艱辛得多,充滿風險,須再一次到社會上闖蕩。
李嘉誠選擇了后者,他喜歡做充滿挑戰的事。呆在舅父的羽翼下,更容易束縛自己,貪圖安逸,要趁現在年輕,多學一些謀生的本領,拓寬視野,增長見識,為的是今后做大事業!
17歲的李嘉誠,已學會獨立思考。他心念已定,卻不知如何向舅父開口。舅父待他不薄,是李家的恩人。
五金廠的老板,跟莊靜庵曾有業務交往,他出面與莊靜庵交涉,請求莊靜庵“放人”。莊靜庵與李嘉誠懇談過一次,設身處地站在嘉誠的角度看問題。當年莊靜庵也是一步步由打工仔變成老板的。嘉誠眼下還不會獨立開業,他遲早會踏上這一步的。
舅父更深一層了解了嘉誠與眾不同的稟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