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氏家族率先開創面粉業
孫多鑫、孫多森兄弟早年在揚州已經賺到了第一桶金,他們依靠官僚家庭的背景,運輸官鹽,發了一筆財。然而,風險太大,他們決定另謀他業。
孫氏兄弟首先調查了當時海關進出口貨物的情況,發現外國機制面粉的進口數量日見增多,每年要賺去國人70到150萬兩的關銀。雖然洋面粉的售價是土面粉的4倍,但因其色澤潔白、粉質細膩,仍然很受國人的歡迎。而當時,在中國的機器面粉廠僅有3家,且規模都不大。當時國家為了鼓勵工商,還對面粉業給予免稅的優惠。孫氏兄弟一眼就看準了機制面粉市場的利潤空間和廣闊前景。
雖然人生地不熟,但兩兄弟還是毅然決定揮師東進、搶灘上海。他們把廠址定在蘇州河邊,這里水陸交通便利,且地價便宜。同時,他還考察了英國人的增裕面粉廠。這家外資廠1897年剛剛落成,現在正在試機出粉。孫家竟然有本事說動英國人,答應他們拿300擔國產小麥試驗。孫多森派人在該廠呆了兩天一夜,詳細掌握了制粉的全過程,計算了成本和贏利,為孫家的面粉廠刺探了軍情。
1900年,經過了兩年的籌辦,阜豐面粉廠正式開張了。孫多鑫花5萬兩銀子從美國買回機器,有鋼磨16部,每天可出粉2500包,是英商增裕面粉廠的3倍。
除了外國設備和技術,精明的孫氏兄弟還敢于大膽吸納國外人才參與管理,使阜豐廠的管理水平迅速提升。
面粉上市需要一個商標,孫氏兄弟想來想去,竟然叫做“自行車牌”,因為在當時的上海,自行車是個時髦的玩意,代表著速度。把自己的面粉事業比作自行車是個勃勃向上的好兆頭。
為了讓自己的面粉迅速占領市場,孫家兄弟一上來就打了個價格戰。面對當時外國人的面粉廠用的全是進口的洋麥,阜豐廠洋麥和國麥混合,更適合中國人的口味,而且價格便宜很多,他們把面粉拆成幾斤裝的小包,一家家飲食店、點心店去推銷,很快就成功地打開了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