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他不是首富——目前湖北人似乎都知道“首富”是東星集團的蘭世立;在湖北富人圈中,他也不是最有名的,相比人家蘭世立排山倒海式的大動作,他算得上水波不興,有關他的公開資料零星稀少,孝感之外幾近隱形。
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卻是“湖北慈善第一富”——從胡潤慈善榜到福布斯慈善榜,他余漢江榜榜有名,且福布斯慈善榜還位列第十。
我們無法以常理去解讀余漢江,我們只能先去了解余漢江。非常有意思的是,余漢江的“隱形”沒能阻止他的“上榜”,而他“上榜”后的“低調”反而強化了媒體解密的沖動。
這個富豪原是常務副市長下海
濁浪排空,驚濤裂岸,滾滾洪水來得陡,時間長,將整個江漢平原淹沒殆盡。為了逃難,湖北省漢川市灣潭鄉農民余常勉一家隨鄉親們都搬到了漢江大堤上,住在臨時搭建的草棚里。生活已經夠艱難的了,可余常勉的第三個孩子偏偏在這個時候降生。為了紀念1954年這個大災大難的歲月,余常勉給孩子取名“余漢江”。由于家窮,奶水不足,襁褓中的余漢江,竟然日夜不停地哭鬧了一個多月。
那年月,為了多掙幾個工分,補貼家用,余漢江的姐姐和哥哥分別只念完小學和初中就輟學回家務農。余漢江后來亦未幸免,也只念完了初中就輟學回家務農。“半夜梳頭,雞叫飯熟”。一家人勤扒苦做集中供養弟弟讀書。但是在那個“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的極左時代,你干得再多再好,也沒法得到得更多。“難道就這樣一輩子窩在農村?”天生好動、敢想敢干、愛廣交朋友的余漢江,那時候想得最多的是自己的出路。1970年,余漢江應征入伍,他想通過這種途徑改變自己的命運,也改變整個家庭的命運。
1975年,余漢江退伍回家待業。1976年就碰到原孝感財貿學校(現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到漢川市招收知識青年和回鄉青年入學。經過推薦、考核,余漢江作為回鄉青年成為其中幸運的一員。盡管只是一個中專學校,但原孝感財貿學校當時卻堪稱孝感的“清華大學”,孝感的黨政機關都在這里要人,就連湖北省直很多機關也都跑到這里來要人。原孝感財貿學校黨委書記袁勝先說,余漢江是幸運的,他是最后一屆被推薦上學的,從1977年開始,國家就恢復了高考制度。
在學校,余漢江如饑似渴地刻苦學習之外,還很主動、很熱心地參加學校的各種活動。因為寫得一手好字,余漢江慢慢地就成了學校未經指定或者任命的專職宣傳員,不論班級里出黑板報,還是學校里出宣傳刊,都少不了余漢江。袁勝先說,那個時候的學生干部一當就當到畢業,如果是像現在這樣每年通過選舉換一次屆,余漢江肯定會被選為學生干部。
原孝感財校畢業后,余漢江被直接分配到了建設銀行原孝感地區分行工作,他在計劃科里從普通科員干起,一直干到科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