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水力發電站很多,但是每到枯水季節,湖北電力供應仍然十分緊張,到處都不得不拉閘限電。為了解決這一難題,1986年底,國家擬在湖北投資新建一座火力發電廠,地址就選定在地處漢江邊的湖北省漢川市。為了配合漢川電廠的建設,建設銀行原孝感地區分行準備在漢川單獨設立一個分支機構——建設銀行漢川電廠支行,余漢江被派到這個支行出任第一任行長。回到家鄉,余漢江各方面的工作開展得更是得心應手。隨著電廠建設進度的加快,資金流量越來越大,為了更好地配合電廠建設,建設銀行湖北省分行將漢川電廠支行收為省里直管,并將其由正科級單位升格為副處級單位。余漢江的職務、級別也很順理成章地得到升遷,由過去單一的電廠支行行長升格為建設銀行原孝感地區分行副行長兼電廠支行行長。
上世紀90年代初期,按照中央提出的干部隊伍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要求,原孝感地區(現孝感市)開始在全地區范圍內選拔一批政治素質過硬、年富力強、有知識、有文化、有專業技能的年輕人充實到黨政機關擔任主要領導職務。時年三十六七歲的余漢江各方面條件都很符合,工作上也很出色,又長期在金融系統工作,他被選拔到原孝感地區孝感市人民政府(縣級市,現孝感市孝南區)任常務副市長。
從中專畢業參加工作,到后來出任原孝感地區孝感市人民政府常務副市長,余漢江的仕途可謂順風順水。現孝感市一位老領導告訴《商界名家》記者,當時余漢江是原縣級孝感市“四大家”領導中最年輕的一位,按照余漢江的工作經歷和當時政治上的那種發展勢頭,前途無量!
1992年8月,時年僅38歲、已經在原孝感地區孝感市人民政府常務副市長崗位上歷練了一年多的余漢江,主動辭去了令人羨慕的領導職務,下海了。這連當時的很多領導和同事都驚詫不已。一時間,常務副市長余漢江辭官下海的事情成為了當地街談巷議的一個熱門話題:有人說,余漢江年輕氣盛,和領導班子中其他成員,特別是一把手市長的關系處理得不好,被迫辭職;也有人說,余漢江不屑于只是當一個副市長,盡管是常務副市長;還有人說,余漢江當時欠了一屁股債,一時又無法還清,不得不辭官下海賭一把;等等,各種說法不一而足。有人不解,有人扼腕,有人敬佩。據多年后余漢江一次公開的說法是:“行行出狀元,條條蛇咬人。”那幾年,身在官場,思想并不安分,自覺個人愛好與能力更適合經商,所以他才沖破重重阻力,毅然辭官下海,投身于房地產業。
對常務副市長辭官下海,社會上難免流傳一些猜想:是不是想利用臺上編織的關系網,為自己開方便之門,爭取優惠政策,賺取高額利潤?然而,辭官后,余漢江卻帶著包括他胞兄余漢生在內的10余個人,南下投資開發正熱火朝天的海南,開始了他艱辛的創業之旅。
本土地產商也有過南征北戰
初到海南,余漢江就注冊成立了一家房地產開發公司,籌劃著在海口市開發一個居民小區。盡管此前當過常務副市長,但身在異地無親無故,要找到一塊用以開發的土地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幾經周折,余漢江采取聯合開發的辦法,從海南百貨公司搞到一塊地。說是聯合開發,實際上是海南百貨公司出地、由余漢江出資進行開發,建成后余漢江將其中的一部分房子交由海南百貨公司所有,這樣房地產開發的所有風險都由余漢江一方承擔。正是這塊看起來并不起眼的地,成就了余漢江宏偉的事業。余漢江的哥哥余漢生說,余漢江帶領他們南下創業,具體籌備了多少啟動資金,他并不清楚,但是正是因為有了這塊土地作為抵押,才到銀行貸到了開發所需的大量資金。當時國家有關政策上還不完善,那個時候搞房地產開發,不像現在要具備足夠的啟動資金,只要你想辦法弄到一塊地,拿著這塊地的土地證就可以到有關部門辦理房地產開發的有關手續;有了有關部門樓盤開發的批復,一方面可以對外出售樓花,一方面還可以到銀行辦理開發貸款;拿著出售樓花和銀行開發貸款蓋房子;房子蓋起來后,以按揭的形式出售,從銀行拿回房子銷售款(一小部分為買房人的首付款)償還此前在銀行的開發貸款。
“從前人求我,現在我求人。”創業之初,余漢江嘗遍了求人的苦頭。準備開發的居民小區所有手續都辦完了,最后按正常程序找有關部門負責人簽字,可對方就是不給辦,也不說明原因。無奈中,余漢江便天天拿張報紙,墊坐在對方上下班的必經之處,一連坐了好幾天,弄得“鐵石心腸”的那位負責人也不好意思,這才給辦了。有時到部門辦事,上班時,人家不理睬,下班后,他還跟在人家屁股后面說好話,一“纏”就是一個星期。
以前當官時,沒少操心,下海創業,凡事都須身體力行,感受完全不一樣。
工程開工后,要驗收打好的地基樁孔,辦法是通過查看樁底的土樣,判斷是否挖到了“實底”、是否合格。可每個樁孔十幾米深,形如煤井,有塌方之險,質監人員不愿下井取樣,早已沒有了“常務副市長”之尊的余漢江,顧不得許多,捋起褲管親自下井查看。98個樁孔的取樣工作,都由他一人冒險完成。
該項目正在進行時,正盛傳國家將出臺宏觀調控政策,為不讓千辛萬苦爭取來的項目泡湯,余漢江吃住都在工地,沒日沒夜地趕進度,硬是搶在政策執行前,將項目“煮成熟飯”。余漢生回憶,那個時候為了搶工程進度,他們經常通宵達旦地干,半夜時分,余漢江和工人們一樣,兩個皮蛋、一袋花生米和一瓶啤酒就是他們的夜宵。
工程完工后,余漢江又想盡各種辦法快速促銷,將房子迅速脫手。余漢生說,當時他們開發的房子賣到了三千六七百元每平方米,不到一年的時間,近千萬元的利潤裝進了自己的口袋。兩個月后,海南的房地產開始全線崩盤,價格一路狂跌,很多比他們早些時候進入海南創業的房地產開發商都為此深陷其中。
和他被推薦上中專一樣,余漢江用他過人的膽識趕上了海南房地產開發的末班車。正是這趟末班車,才使余漢江掘到了足以讓他后來發家的“第一桶金”。
海南的房地產泡沫破滅了,余漢江休整隊伍殺回家鄉繼續創業。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殺回湖北的1993年——1997年的這段時間,余漢江并沒有繼續他的房地產開發事業,而是當起建筑商,做起了“雙包”(包工、包料)工程。據說這段時間余漢江在孝感注冊成立的是一個叫“遠大”的建筑公司。這段時間,余漢江和他的遠大建筑公司做的工程倒是不少,有漢川市人民醫院制劑樓、漢川市郵電局宿舍樓、漢川市公路段宿舍樓、漢川市移動通信公司辦公樓裝修工程……還在武漢市做了一幢同濟醫學院學生宿舍樓,但并沒有賺到多少錢。據說余漢江做“雙包”工程的利潤還不到工程總額的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