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周刊:在過去的一年,許多上市的網絡公司對自己的股價被市場低估都表示不滿,TOM、網易也在回收部分股權,那么您對百度的現狀滿意嗎,或者換句話說您對百度現在的股價滿意嗎?
李:作為一個上市公司的CEO,我是不應該去評論股價的。但我認為百度的潛力還非常大,我作為CEO,責任之一就是為百度的股東去創造價值。從一個相對長遠的角度來看,這一點我們是做到了。百度的第一輪的投資者,實際上是有史以來,就是非上市性的資金的投入,當然也包括風險投資,所獲得的最高回報。
包括Google,投資百度一年,賺了十倍,盈利都是很好的。即使是上市之后,比如說今年,現在的股價和去年這個時候的股價相比,也漲了一倍可能都不止,到作為一個CEO,我認為我還是盡了自己的責任。
以前百度經常面臨著一個問題,就是說要不要賣給一個更大的公司。但是我堅持不賣,最大的原因是我看到別人看不到的百度的潛力,而賣家永遠不可能出一個我滿意的價格。那現在呢,這句話仍然適用。
贏周刊:可不可以調侃地說,您已經成為全球百度股民的很賣力的打工皇帝。相比之下馬云要比你輕松得多,因為他沒有上市,他有大把的錢,他可以慢慢花,然而你背負著怎么樣保持百度的增長速度的壓力?
李:我覺得有一定道理,但是不完全對。因為我既是一個打工者又是老板,因為我畢竟在這里頭還有相當一部分股權,更重要的是公司的投票權主要還是掌握在我一個人的手上。我既是在給我的股東打工,又在給我自己打工,重要的決策,應該說是自己能夠說了算的。這一點上,無論是一個上市公司也好,還是一個非上市公司也好,都要對股東進行負責。
贏周刊:去年Google出讓了百度的股權,外界認為google就已經徹底放棄收購百度,幾乎同時,百度宣布到日本去發展,為什么挑在這個時候?為什么選擇日本作為百度國際化的第一站?
李:中國的搜索市場有一個非常獨特的特點,就是說市場占有率第一的是一個本土的企業,第二第三都是跨國公司,再往后又是本土企業。而在韓國,占有率第一的也是本土企業。但是第二第三仍然是本土企業,導致跨國公司不能夠真正地占有比較好的市場份額。
但是在中國不是這樣的,你如果說它沒有獨特性的話,市場占有率第一的不是跨國公司。你如果說它有獨特性的話,第二第三又是跨國公司。我認為這個特點對百度而言,意味著百度本身的競爭力不僅僅限于中國,既然我們能在中國市場服務好跨國企業,那么我們也有能力走出去。
日本市場有幾個特點。第一,它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僅次于美國的一個大的市場;第二,日本的付費搜索市場雖然發展相對于其他發達國家來說并不算特別好,但仍然是大概中國的付費搜索市場的五倍左右,所以就是這個市場很大。
雖然中國很多企業的市場在世界的規模是數一數二,但中國企業對互聯網的利用還是非常初級的。安利,最大的市場不在美國,雖然它是美國公司。最大市場是在中國。其實像英特爾這種高科技公司,中國也是他全球第二大市場,美國第一,中國排第二。但是在互聯網,尤其是在搜索這塊,中國的市場還是非常非常小的。日本市場比中國市場大這么多倍,對我們來說顯然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一個市場。
第三,在地域上實際上這兩個國家非常近。北京到東京(坐飛機)也就兩個半小時,所以溝通起來我覺得相對來說比較便利一些;第四,日本文化其實起源于中國文化,兩國文化有相似之處。這幾個特點都決定我們走出去,去選擇日本。
三人煉成的李彥宏
贏周刊:生于山西,求學北京,然后又在美國待了八年,這幾個地方的文化是如何影響您的創業生涯的?
李:我到一個地方總是很注意觀察這個地方先進的和可以學習的東西,或者說是借鑒的。而根本的東西往往會影響人的一生,我是山西人,山西人的勤奮、節儉、誠實、誠信的樸素本質決定了我在創業時間沒有燒錢。
在北京我面對很多誘惑,也是在那段時間形成了自己一個獨立思考的能力,后來決定轉換專業,最后決定出國。
我在美國獲得了很多的觀念,包括后來比如說放棄讀博士,較早地進入工業界,去把技術真正地跟市場的需求結合起來,一個公司怎么樣能夠從零開始,依靠風險投資的力量,一步一步做起來、上市。就是整個企業的運作機制,其實都是受美國的影響。
贏周刊:走出去又返回來,在這個人生階段中,有沒有所謂的“貴人”指點?
李:對我創辦百度,影響最大的應該是三個人。
第一個人是我在耶魯大學的導師。1992年我到美國繼續學習計算機,在計算機這個專業里頭,其實沒有多少人是研究搜索引擎的。因為我在國內本科學圖書信息檢索,和這個有些關系,所以導師就讓我去密切地關注和更新最新的信息檢索的這種技術。正是這個導師在技術上和市場上的前瞻性,奠定我后來事業的發展。最后他毫不猶豫地支持我放棄學業,進入工業界。
第二個人是我工作時候第一家公司的老板,他是耶魯大學的統計學博士,曾經獲得美國西歐獎并受到總統接見,但正是這樣一個好學生,卻沒有在貝爾實驗室一直待下去,他選擇了自己去創業。
他把自己的小公司做好了賣給大公司,這是個讀書人如何將自己的知識和技術轉換成生產力故事。這個故事對我啟發非常大。因為當時國內媒體還在熱切討論的,正是為什么造導彈的掙的錢不如賣茶葉蛋的。
當時中國還處在這樣一個國情下,而我在美國看到的是,只要你學習好,你有能力,有知識,你就能夠改變自己的生活。記得讓我當時印象深刻的是去參觀他的超級豪宅,家里有六個臥室,六條電話線,兩條傳真線,十分氣派,觸動了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