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踐常說:學習的速度與前進的速度成正比,同樣學習的速度是和成功的速度成正比。1993年是中國經濟發展較快的年頭,同時也是媒體開放的年代。李踐通過考察發現許多大廣告公司都是媒體公司。媒體公司能夠做大做強,是因為擁有自己的載體,贏得客戶的信賴。做戶外媒體公司的念頭也正是在這樣的反思中成熟起來。看準市場后,風馳廣告公司僅僅用了8年時間,資產就從當初創業時的20萬元增長到1.87億元;年平均增長率為42%。1998年,風弛公司成為云南省政府推薦的首家民營申報上市企業。
憑什么賺取李嘉誠的2.7億?
香港,2003年12月9日TOM集團(TOM.COM有限公司,股票代號:8001)宣布委任李踐為旗下TOM戶外傳媒集團總裁。作為新任TOM戶外傳媒集團總裁,李踐在面臨挑戰的同時表示:TOM擁有良好的國際網絡,穩健的財務管理,他將最大限度的發揮戶外傳媒團隊的執行力,向國際一流水準的傳媒企業模式看齊,將TOM戶外傳媒集團建成全中國第一大品牌。
從民營的廣告公司到合資公司,從并購到全面掌管戶外業務,李踐的第三個人生轉折點很快就來到了。
據和記黃埔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當初李嘉誠在中國大陸之所以選中風馳公司合作,并聘請李踐作為TOM.COM傳媒集團總裁,是因為李踐的風馳公司資產增長率是最快的。風馳公司一年做到云南省第一,三年做到西南第一,就證明他有一套非常有效的管理方法和贏利模式。李嘉誠要找合作伙伴一定要找最優秀的人和最優秀的企業,只有集合一群最優秀的人才能做出了不起的事業,只有集合一個個最優秀的企業才能打造更加卓越的企業集團。
于是在2000年,經過多輪談判,李嘉誠的TOM.COM公司出資2.7億元收購了風馳廣告公司49%的股份,使其成為TOM戶外傳媒集團的第一個子公司。
李踐毫不諱言,正是將其創立的行動成功學理論全面運用于風馳的管理當中,整個公司才擁有了在外人看來幾乎是不可思議的戰斗力。他介紹:“比如在昆明世博會期間,由于我們承擔了市內主要的戶外廣告業務,需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將戶外廣告布置到位,工作任務是非常繁重的。為最終完成工作,我們的所有員工都自愿加班,連續工作48小時。我們的員工在探索新的業務時,從來都會付出全部心血。”
今天,TOM戶外傳媒集團的大型看板總面積上升到37.70萬平方米,經過并購及整合,,集團的戶外媒體網絡覆蓋了100多個城市。
男人四十
古語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即將到來的2005年對李踐來說,正值四十不惑。他說“無論惑與不惑,關鍵在于心態。人只要認準一個目標,堅忍不拔地去追求,曾經看不透的總能看透,曾經辦不到的總能辦到。”這話雖然有點狂妄,但是對照他過去的經歷倒也不算太過。
當然他也有“惑”,比如說到作為國際的廣告人,英語和粵語常常使其陷于尷尬。解決的辦法只有學習。李踐說即使工作再晚回家他也要學習英語。電視除了新聞之外,幾乎和他無緣。
在電話采訪的起初,李踐以流利并且溫雅的普通話對答如流,絲毫聽不出曾經的口拙,這是他不斷努力演講的結果。只是如此的對答如流卻讓記者有點掃興,因為在媒體面前已是千錘百煉的李踐,在他說話的時候更多的是想要告訴媒體什么,而不是他想說什么。
其實當一個人感覺到自己在述說的時候,他的聲音和情感都是最好的,無須刻意修飾。雖然四十歲對一個成功的男人來說還很年輕,但在樸實坦誠的表達自己這一點上,李踐已經不再年輕。
從不懂廣告到評選為“中國杰出廣告人”;從一無所有到成為擁有3億資產的風弛傳媒的董事長;從說普通話都有些發憷到被評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十大培訓師”;從民營企業的老板到和記黃埔聯營機構TOM戶外傳媒集團總裁,每一個角色的轉化,都是一個從“惑”到“不惑”的過程。
如今,李踐抱著一種奉獻精神,在全國巡回演講自己企業快速成長的奧秘,破譯李嘉誠賺取大利潤的策略。一個企業除了自身的成功,還要對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這也是李踐寫作和演講的初衷。
過去不等于未來。面對記者的追問,李踐更多談到對TOM戶外傳媒的重新定位,目標是構建亞洲最大的戶外傳媒公司,定位是“大戶外,大網絡,一站式”。因而需要建立統一品牌形象、統一的績效管理模式,統一的價格系統,統一的財務和營運規則。使其在2003年實現營業收入3.9億的基礎上,2004年實現5億元的目標。
而首當其沖的是如何實現并購的14家國內戶外媒體公司的資源整合。
李踐在沉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