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君還特意把帶隊的組長張貴生聘請為技術場長。在張貴生他們的幫助下,很快找到貂舍建設不規范和飼養員不懂技術的癥結,及時改造貂舍和對員工進行培訓。
李寶艷:“看書,做筆記,教我們學技術。”
記者:“現在學會了嗎?”
馬翠菊:“現在我們也會抓貂了,讓貂多產仔我們也會了,技術都學得差不多了。”
爾后,水貂咬人的事也很少發生了。
記者:“您這只水貂為何不咬人呢?”
養貂場飼養員:“睜開眼睛以后你就經常抱它,摸它,它就習慣了,就讓抱了。”
這時的田君方才醒悟,要養殖水貂單有錢投入是遠遠不夠的,關鍵是要懂行。于是她和飼養員一起學習,摸透了水貂的生活習性。
田君:“分時期的營養都是不同的,比如說到小貂長到夠個頭的時候,一定要它吃飽,不耽誤它長個頭,快打皮的前一個月,還要給它增加營養,這時候要給它增加長毛的營養了。”
2004年5月,田君到大連那家種貂場再次引進了4000只種貂,并乘此機會,三方協商,與引進的人才簽訂了長期聘用合同。
張貴生:“田總緊緊抓住不放,最后沒辦法,那邊就辭職了。”
轉眼到了第二年春天,田君的種貂開始大量地產崽,數量一下子增加到2.5萬多只。除開10000只種水貂外,皮貂數量達到了1.5萬只。
這年冬天,服裝廠用上了自產貂皮1.5萬張。
田君:“我們自己飼養場生產出來的水貂皮,跟我們在外面統一收購回來的那些,質量有一定的區別,外邊這張是我們自己的,里邊的這張是我們從外面收購過來的,無論從顏色上,還是皮板的柔軟度和毛錚的光亮度,它都是不一樣的,有區別的。”
以往在市場上采購的貂皮大都是散戶飼養加工的,水貂個頭小,皮張不大,一件成人貂皮大衣一般要30張左右,現在自己喂養的水貂,由于喂養、加工層層把關,皮張相應比收購的要大,一件衣服由原來的30張左右下降到25張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