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個執著的張淑華
場地有了,可是教練和車還沒有著落。張淑華找到了部隊的團長,是以前的老領導。老領導對于張淑華的駕校,表示了極大的支持。他對張淑華說:“只要你能拿到駕校的批文,我給你車,車歸我管,油我不要錢。我還給你人去管理團隊,咱們軍民共建一個駕校。”
說是這樣說,可老領導對她的話還是持懷疑態度,因為能順利拿到批文又談何容易?
張淑華開始拼命找人,什么交通廳、公安廳、工商局、稅務局、物價局、還有什么質量監督局、安全局……張淑華執著地為一張張批文奔波著。那時候張淑華沒有錢,只有聰明的腦子和堅強的毅力。她說:“我當時誰也不認識,我也不需要認識誰。要是誰不給我辦事情,就給我一個理由,我哪兒不合格或是缺什么條件,你告訴我,我給你補。”韌性十足的張淑華就這樣找著一個個審批的人。很多時候她都要追著人家屁股后面等著,一等就是一天甚至幾天。最后,大家都被她的精神打動了。駕校的籌建得到了各級政府的支持。
1989年,張淑華創辦的全國第一家私人駕校——河南省平頂山市藍盾汽車駕駛員培訓學校正式成立,一批批封閉落后的小城市青年被輸送到南方大都市。張淑華給這些無所事事的孩子們創造了一條生存之路,一條生活之路,甚至改變了他們的一生。平頂山的犯罪率降低了,無業游民少了,張淑華功不可沒。
駕校成立三周年,張淑華花了很多錢搞校慶。那些從深圳回來的第一期學員都已經當了老板。看著這些昔日無所事事的孩子有了今天的成就,張淑華打心眼地為他們高興。回想起當初的場景,張淑華依舊興奮不已:“他們當初走的時候都還光著腳丫子,我還要給他們買鞋走好路。后來他們回到駕校,他們把駕校看成是自己的家,看作是自己人生的起點。這是讓我最值得欣慰的。”
三年了,通過張淑華的駕校,許多人從小城市走進了大都市。從一無所有的打工仔成了有車有房的大老板。張淑華的努力沒有白費,通過她的駕校,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造福社會。
資助他人,把公司開到大洋彼岸
張淑華很早就把公司開到了美國和英國,但是和別人不同的是,她的初衷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資助他人。俗話說:有心插柳柳不成,無心插柳柳成行。
1991年,張淑華的一個學生打算去美國讀書,但是卻苦于費用不夠。張淑華知道后,二話沒說,就出錢支持他去美國上學。這一去就是三年,而且毫無音信。當時有人對她說:你把錢給人家了,人家也不搭理你了。可是三年后,張淑華的學生不僅把她接到了美國,還給她買了房子,一切都安排得很好。之后,這個學生還幫張淑華做公司,這一做就是幾十年,而且是卓有成就。一些人看到這樣的場景,又開始了新的議論。可是張淑華卻說:“我資助他的時候就沒有想過他會給我什么回報。一個學生千里迢迢到美國去上學,兩三年的時間他能有什么回報你。三年后,他領取第一個月工資后就貸了款,把我從河南接到美國,然后就幫助我做公司,而且這些年也一直在幫我做公司。我從來沒有奢求過什么回報,可是我往往卻得到了更多的匯報。我覺得我很幸運,而且還擁有一個良好的人際關系。”
這就是張淑華的性格,坦坦蕩蕩,樂于助人。
在英國,張淑華也有自己的公司,做的是純天然保健品的生意。說起英國的這個公司,情節偶然,形象生動,有點像電影描述中的故事。
很多年前,張淑華在看氣管炎的時候認識了一個護士,后來她請這個護士去吃飯。護士說,自己的老師明天就要出國到英國留學了,看能不能帶來一起吃飯。張淑華不僅沒有反對,反而很高興地對那個護士說:帶來的人越多越好。后來他們三個人一起吃飯,席間護士的老師總是悶悶不樂。張淑華問其原因,老師反而問她:4000塊錢買電腦能買著嗎?張淑華聽了以后什么也沒說,直接到中關村買了一個IBM電腦,然后送給了老師。因為老師第二天就要走了,張淑華甚至都沒有來得及問那個老師的姓名和具體情況就回了家鄉,那時的她不過是一個普通的警察。
后來她才真正認識了這個教授。教授到英國后,學業有成,打算把中國傳統的中醫技術帶到英國的上流社會。可是,初到英國的他,由于語言的障礙和對當地上流社會的不了解,工作開展的并不是很順利。張淑華得知了這一情況,又拿出了一萬英鎊給了他,支持他。張淑華坦誠地對教授說:“你掙多少錢我也不會問你,你給我存上了我就花,你沒有給我存上,賠錢了,我就再給你拿一些。”不僅如此,張淑華還安慰教授說:“英國的階層分的是很細,上流社會也不是那么容易進的。你別著急,需要慢慢地培養市場。只有當你把他的病看好了,他才會相信你。”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張淑華經濟和精神的雙重支持下,教授僅用了一年的時間就完全得到了英國上流社會的認可。現在,教授在英國的上流社會已經小有成就,不僅自己買了房子,還在富人區凱德公園為張淑華買了一棟三層的別墅。
教授在英國出了名,上了報紙,認識了很多上流社會的商界大亨。張淑華也隨著一起高興。很多人都問教授,為什么會在這里開店?教授總是很驕傲地告訴別人:“我有一個做警察的中國老板,她支持了我幾萬英鎊,我才能在這里開店。”簡單的一句話,卻讓很多英國的商界大亨對這個名不見經傳的中國女警產生了興趣。
2003年,張淑華遠赴英國,英國的貴族、鋼鐵大王、石油大王,熱情地為她舉辦了一個盛大的歡迎party。初次的相識,張淑華的樸實給商界大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都很喜歡這個說話簡簡單單,不刻意修飾自己的異國女子。2004年,他們再次為張淑華開了一個party,張淑華成了英國商業巨頭的上賓,這樣的禮遇在當地也是少有的。
面對這樣的禮遇,張淑華卻淡淡地說:“我是一個很坦誠的人,有什么就是什么。我從來不刻意修飾自己,喜歡用樸實的語言,坦誠的心態做事情。其實有些時候,不需要你有很高的智商,只要你能接近你所對話的群體就好。”
一個從來不要求任何回報的女子,卻在爾虞我詐的商界上,得到了更多的回報,也沒有失敗過一次。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也許正像張淑華自己說的那樣:“我一向有什么就說什么,不喜歡繞什么彎子。大家的智商都是一樣的,所以你不需要去轉了一圈又一圈,那樣會很累。倒不如大家開門見山地說,認為我們可以合作,就合作,認為我們不可以合作,就不合作。”
張淑華一不會抽煙,二不會喝酒,三不會說奉承的話,可是在人際關系上卻有很強的凝聚力和號召力。張淑華闖蕩商場多年,的確總是喜歡坦誠說話,踏實做事。許多和張淑華打過交道的人,每當提起“張淑華”三個字,無不豎起大拇指,稱贊其獨具特色的人格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