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她的工廠規模簡直就像一個家庭作坊。麻雀雖小,產供銷等“五臟六腑”卻必須俱全,幾十個工人要管理不說,工商、稅務、城管等很多對外事務都要應酬……大字不識一個的陶華碧覺得真是太難了!她有什么“絕招”管理好工人,經營好工廠呢?最初,她采取的是最“老實”的辦法:自己身體力行,我這個老板怎么做,工人就怎么干!她從不對員工橫加指責,只是對他們說:“我把你們當家里人,你們也把這里當成家。我怎么做,你們跟我怎么做就行了。”
當時的生產工序幾乎都是手工操作,其中有一道工序是搗麻椒、切辣椒。這可不是好“玩”的,隨著刀起刀落,濺起的飛沫把眼睛辣得不停的流淚,工人們誰也不愿去做這道工序。于是,陶華碧就親手操刀,她一手握著一把菜刀,兩臂一用力,兩把菜刀上下翻飛,嘴里還不停地說:“我把辣椒當成蘋果切,就一點也不辣眼睛了。”員工聽了,都笑了起來,紛紛拿起了菜刀……那段時間,他們的工作很艱苦,陶華碧身先士卒地干,結果肩膀得了肩周炎,10個手指的指甲因攪拌麻辣醬全部鈣化了。
最發愁的是,辦廠之初的產量雖然很低,可當地的涼粉店還是消化不了,余下的都要自己出去推銷。于是,陶華碧親自背著麻辣醬,送到各食品商店和各單位食堂進行試銷。沒想到,這種笨辦法效果還真不錯,不過一周的時間,那些試銷商便紛紛打來電話,讓她加倍送貨;她派員工加倍送去,竟然很快又脫銷了……陶華碧深感意外,卻也因此吃了一顆定心丸。
1997年6月,“老干媽麻辣醬”經過市場的檢驗,在貴陽市穩穩地站住了腳,而且有殺出貴陽的勢頭。精明的陶華碧心想:水深水淺都試出來了,我“老干媽”還怕什么?老話不是說要“趁熱打鐵”嗎?索性,我擴大規模,把工廠辦成公司得了!
“絕招”二:“感情投資”擁有超強的凝聚力
1997年8月,“貴陽南明老干媽風味食品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掛牌,工人一下子擴大到200多人。此時,對于陶華碧來說,最大的難題并不是生產方面,而是來自管理上的壓力。
最令她頭痛的是,工廠擴大成公司后,一切都要走上正規,各種規章制度都要出臺,財務、人事各種報表都要她親自審閱,特別是工、商及政府其他部門經常下達文件要她貫徹執行;作為民營企業,她還要經常參加政府主管部門召開的各種會議,準備講話稿上臺發言……所有這些,對于沒文化的陶華碧來說,簡直就是“趕鴨子上架”啊!
沒有規矩哪能成方圓?沒有文化怎么上“講臺”?望著越積越多的文件,辦著什么都得試探著去做的公司,陶華碧首先想到的是請能人。她按照自己樸素的感情,制定了惟一的擇人標準:忠厚老實,吃苦耐勞,能把工作當成自己的事,能把公司當成自己的家。可具體該請什么樣的能人呢?她想來想去,把自己的長子當作了比較的標準。
陶華碧的長子李貴山是個轉業軍人,當時在206地質隊汽車隊工作,雖然只有高中文化,但在當時的陶華碧眼里卻已經是了不起的“秀才”。她想先把李貴山拖到自己這個民營公司來幫忙,卻又不忍砸了他的鐵飯碗。沒想到,李貴山得知母親的想法和顧慮后,卻笑著說:“都什么年代了,那還有鐵飯碗?!”她還是不同意,可李貴山自作主張,辭職來到了她的公司。
李貴山幫助母親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處理文件,整章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