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我出生在呼和浩特郊縣的一個農民家庭。父親是生產隊的小隊長。那時候用現金代公糧,父親得帶頭交,可是又沒錢。怎么辦呢?想來想去,就把辦法落在孩子身上。我是五個孩子當中最小的一個,出生還不到一個月,父親狠狠心,把我送了人,換來了50元錢。那時候50元錢不得了,城里人一個月5塊錢生活費就夠了,農村只要3元。
“我的養父姓牛,職業是養牛。這是一個很特殊的家庭:養父解放前被抓過壯丁,當過警察;養母當過國民黨的官太太。這樣兩個特殊的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自然沒有好果子吃。文革期間,養父養母被拉去批斗,掃馬路。養母病重,掃不了馬路,就由我替她掃。我那時也就八九歲的樣子。怕同學們看見后笑話,我每天早晨四點鐘就起來替養母掃大街。
“我14歲的時候,養母去世了。孤獨的我,挨過餓,受過凍,遭過打。那時候,我也申請過救濟,可以說我是吃百家飯長大的。沒有黨的關懷,父老鄉親的關照,就沒有我的今天。我對黨的認識全是體會的,不是背會的。”
養父死后,子承父業,牛根生“頂班”進了養牛場。不論是當刷瓶工,還是做到伊利集團分管經營的副總裁,不論是窮困到結婚都沒有買件新衣服,還是突然被免去副總裁的職位,他不斷地體味到人生的起起落落,戲劇般的變遷。窮苦的出身,復雜的家庭,草根的童年,所有磨難都給了他不同尋常的性格和思維。牛根生說,“我這一輩子有4個母親3個爹(生父母、養父母、岳父母和一位繼母),我都為他們養老送終,對家族幾十口人盡力盡責,我最崇敬的還是養母,她對我一生影響最大,養母囑咐我的兩句話終生難忘,一句是‘要想知道,打個顛倒’,一句是‘吃虧是福,占便宜是禍’。”
大勝靠德
1998年,被老東家伊利奪了兵權的牛根生,人生之路又開始變幻莫測。
“我這樣的人你們要嗎?”1998年的一天,牛根生走到了呼和浩特人才市場的招聘柜臺。“你多大了?”“40歲。” “對不起,你這樣的年齡在我們公司是屬于安排下崗的。”對方笑著說。
牛根生說,他也并非真的想通過人才市場找工作,當時的想法,就是想看看如果離開了原來所熟悉的乳業,自己的價值還有多少被承認?結果人家不問你的經歷,年齡超過40歲根本沒人要。
“不要不等于我老牛找不到好工作,有一家乳品企業知道我辭職后,老板馬上找到我,愿意出很高的薪酬邀請加盟。我向對方提出了一個條件:用我老牛的管理經驗和人脈資源入股,讓我做股東!結果這個條件把對方嚇跑了。我后來對部下說:當時他們覺得我這個要求是癡人說夢。后來有人評價說:這個企業沒有意識到,牛根生是一臺印鈔機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