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根生說,蒙牛之所以能快速發展,一個重要原因是看清楚了環境和自身的關系:“股東投資求回報,銀行注入圖利息,員工參與想收入,合作伙伴為賺錢,顧客購買要實惠。我們做企業不能總想自己的賠和賺,首先應該想到別人的賠和賺。世界上沒有傻子,今天你可以剝奪別人的利益,但后天你將得到苦果。“所以創業之初,我就宣布了蒙牛的‘綱領’——以股東、銀行、員工、伙伴、顧客五方的利益為利益,建立大利益圈,形成‘五贏格局’,和諧社會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財富分配的和諧。”
資本“豪賭”
牛根生是一個喜歡與資本較量的人。2002年,看好蒙牛的摩根斯坦利、英聯、鼎輝三家國際戰略投資者投資近6100萬美元,持有蒙牛8.57億的股份。2004年,只有5歲的蒙牛在香港上市,成功募集13.74億港元。企業迅速做大,創造了資本市場的一個真實的神話。
很多人說他是資本運作的高手,牛根生反對這樣的稱呼。他對于資本市場有著自己最為樸實的理解:如果我當初只用自己的100萬元做事,肯定做不大,后來大家湊出的1300萬也不行。我想用錢,我想用有錢人的錢,有錢人在哪里?不在中國,在外國,在國際上的資本市場。”內蒙古的乳品資源豐富,奶牛好,牛根生憑著這一點,就把20多億資本拿到了中國,做大了中國的民族品牌。
但是這也是一場風險巨大的資本“豪賭”。摩根斯坦利等3家國際投行除了帶給蒙牛61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以外,還給牛根生套上了一副枷鎖:未來3年,如果蒙牛每年盈利的復合增長率低于50%,以牛根生為首的蒙牛管理層要向摩根斯坦利等3家外資股東賠上7800萬股蒙牛股票,或者以等值現金代價支付;如果管理層可以完成上述指標,三家外資股東會將7800萬股蒙牛股票贈予以牛根生為首的蒙牛管理團隊。
牛根生講起這個故事驚心動魄。在強敵環視的乳品行業里每年獲得3年復合增長率50%,這在很多業內人士的眼中是一個天方夜談,這是幾乎沒有勝算的“豪賭”,民族品牌存在巨大風險,看來牛氏軍團打下來的江山只能讓老外去享用了。而牛根生的脾氣來了,他看法不同:“只有‘快魚’才能生存,否則就只能被‘大魚’吃掉。”牛根生同意了國際投行的條件,決定背水一戰。
有了資本支持的蒙牛插上了翅膀,在市場的槍林彈雨中,蒙牛迅速成長,從2001年到2004年,蒙牛銷售收入從7.24億元、16.68億元和40.715億元,躍升至72.138億元,年復合增長率超過100%,2004年凈利潤3.19億元,超出了外資股東的對賭條件。2005年4月,外資股東以失敗告終,提前終止了這場“豪賭”,代價是將他們持有的股票贈予蒙牛的管理層。
同時,蒙牛在香港股市也創造了財富奇跡。2005年,蒙牛股價為每股5.85港幣,今年7月為每股28.50港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