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弘毅投資又成功收購了石藥集團。石藥集團是中國內地最大的化學原料藥生產基地和綜合制劑生產基地之一,2006年實現銷售收入60億元。由于受行業環境等多方因素影響,加上各路資本蜂擁進軍中國內地醫藥行業,石藥集團的經營面臨嚴峻形勢,急需資本注入。
其實,弘毅投資收購石藥集團的消息很早就已傳出,當時,各種質疑紛紛而至。其中,反應最強烈的當屬幾個原石藥集團員工在網絡上的跟帖,他們對企業被弘毅投資收購持強烈抵觸情緒。原因是原石藥集團是個老國企,大多數員工認為是個鐵飯碗,而一旦被弘毅投資收購,所有原石藥集團的員工將成為合同工。
對于收購傳聞,記者也曾采訪過柳傳志,職工安置問題一直是柳傳志所關心的!奥毠ぐ仓靡欢ㄊ切枰貏e考慮的問題,善待職工要和企業的經營目標密切結合,一個企業辦得好,既是為股東利益負責,也是為員工利益負責。但吃大鍋飯和鐵飯碗的現象肯定是不應該存在的。”
事實證明,聯想入主石藥集團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讓管理層持有集團股份,讓他們在精神上和物質上成為企業的主人,并且接受了石藥集團的職工安置方案。
收購老國企無論對外資還是本土的投資公司來說都是比較頭疼的事。記者前期采訪的幾家外資投資管理公司都盡量避免與國企打交道,從而規避國企體制原因帶來的處置困難。
柳傳志告訴記者,“在收購國企之前,首先要了解會帶來多大影響。比如,弘毅投資要收購一家國企,企業要求收購方三年之內不許開除員工,那這個國企肯定改造不了!绷鴤髦菊J為這是原則問題,“該割就得割。”
放棄是為了更好地得到。企業只有在適當的時候甩掉包袱,才能輕裝上陣,獲得重生。眾多企業收購過程中都會遇到的問題,也就不成為問題,就像每個人都知道的風險,恰恰不會成為風險,這就是智者的勇氣。
從入主石藥集團這件事上看,石藥集團擁有良好的經營根基,只是財務方面存在暫時性困難。聯想只要對藥品重新包裝,異地上市,就可以收回投資并獲得不菲的收益。
投資風險無處不在,柳傳志能否依靠投資眼光創造新的輝煌,甚至超過當初的聯想集團?柳傳志的回答是肯定的,“很有這種可能。但是其在社會上的影響未必比聯想集團大。畢竟,聯想是一個做產品的公司,對國民經濟起著重要的作用!
柳傳志給自己定下的目標是——2010年,聯想投資和弘毅投資進入國內投資領域的三甲。
柳傳志的幸福指數
從古至今,“忠孝不能兩全”似乎已成真理。這句話,成為世人贊頌有識之士的至理名言,同樣也成為很多成功企業家不能盡孝的順口溜。但柳傳志顯然是一個化解矛盾的高手。
柳傳志家住海淀區,為了便于照顧老人,他在那里買了另一處房子,把年邁的父母和岳父母接到自己身邊。柳傳志說,“老人不見得需要我在他們那坐多長時間,只要經常過去看看就行!边@樣一來,柳傳志常到父母家蹭飯,老人們也都挺高興。
談起夫人,柳傳志采用的是精神安慰法,“她對我的工作非常支持和理解,她曾在我們公司工作,那還能不理解嗎?”柳傳志笑著告訴記者。
與剛剛談論父母相比,夫人的話題讓他輕松得多。“以前我的工作比較忙,現在我的時間充裕了,因此,每個禮拜一起出去玩一次!
“出去玩一次?”仔細探詢之后,記者得知,柳傳志所說的“玩”,無非就是帶著夫人到頤和園后面散散步,出去買買東西。常規概念中,出去玩一次,至少也是開車到北京周邊游玩一下,如果連逛商場也算一次玩,不免有忽悠人的嫌疑。
柳傳志聽了記者的質疑大笑,“那還要怎么著?我這樣做已經很不容易了!
像大多數陪夫人逛商場的男士一樣,柳傳志寧愿選擇坐在商場椅子上看報,“夫人愛買什么就買什么”。長此下去,夫人反而不愿意帶柳傳志出去“玩”了。
其實,柳傳志也不是不愿意逛街,只是和夫人逛的地方不同罷了。他喜歡逛書店,此外,還有食品店。“哎喲,里面那么多好吃的。過去困難時期,買東西都要排隊,沒有那么多好吃的。逛食品店的時候容易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這是一種很愉快的事情!
沉浸在回憶中的柳傳志,臉上洋溢著幸福。一個成功企業家的幸福感受原來是如此簡單,而此時傳達給記者的感受,卻是真實和感動。
有調查顯示,愈是成功的人,內心孤獨指數愈高。不知道這調查的可信度有多高,但從現階段看,柳傳志的生活是快樂的。
網上也有這樣一個調查:工資在1500元左右的人最幸福。其實,這個幸福指數無非是想告訴大家,如果沒有太多的想法和追求,人們的生活感覺可以很好。
對于這個幸福指數,柳傳志表示不敢恭維,“如果企業家也這樣想,那肯定是瞎說。在我40歲以前,當時的環境導致我想做的很多事情都不能做,那是生活比較憋屈的年代。如今,我得到了這么多機會,有那么多目標。”
在柳傳志看來,人活著有目標就會累,沖著目標奔跑就會更累。但是,他現在已經無所謂“累”的感覺。因為,他每次把一個目標定下來,會分成若干段去追求。第一段達到了很高興,第二段繼續努力達到。柳傳志的幸福道理就是:“我總能追求成功”。
快樂不會因平庸而來。柳傳志追求成功固然是一種幸福,但是,追求更高目標的人要承受比別人更大的壓力和痛苦。話雖如此,人的一生中,總該有夢想引領著自己走得更遠。我們的社會進步,也正是由無數個這樣的天才和凡人的夢想推動著。
記者手記
對于聯想集團的問題,柳傳志盡量避而不談,要么輕描淡寫地一帶而過,要么就如局外人般點評幾句。近兩個小時的采訪,記者清晰地感覺到,柳傳志在努力傳達一個聲音——放手,讓自己生活得輕松一些。但是,畢竟是自己親生的孩子,只要記者對老聯想表現出質疑和猜測,柳傳志必會據理力爭。柳傳志給記者的感覺是:人退心未退。
在放與不放、退與不退之間,柳傳志拿捏得似乎比張瑞敏和李東生都到位。在接班人方面,他沒有像張瑞敏那樣選擇“賽馬不下馬”——重點培養目標不確定,誰做的好就傳給誰。在國際化方面,他沒有像李東生那樣盲目,依然將聯想的國際化根基立足于中國本土市場。
由此看來,柳傳志的“退”讓他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籌劃“進”的策略。聯想收購IBM全球PC業務和對石藥集團的收購都是在他退下來之后的舉措。
柳傳志的同道和異己們
柳傳志將自己的成功歸結為“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事,不該做什么事”。柳傳志將企業家的失敗總結為三點:
一是沒有把目標想清楚。有很多企業家做企業,做著做著就想向政治靠攏了,有心參與政治,結果卻把企業做死了。
二是一些企業家拿了不屬于自己的東西,侵犯了股東的,甚至是國家的利益。
三是把長跑當成了短跑。企業成長猶如跑步,倘若一萬米有25圈,有的企業家為了得到眼光追逐,前5圈拼命發力領跑,力氣很快用完,5圈之后便退下來。
孫宏斌與我道不同
與楊元慶和郭為一樣,順馳孫宏斌與他們同出一個師門。業內猜測,如果孫宏斌當初沒有從聯想出來,那么,很有可能會代替楊元慶現在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