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正是記得來時的路,李書文用“真男人”來勾勒自己的生活。生活中的李書文愛好廣泛,高爾夫“打得不錯”、乒乓球“號稱高手”、打籃球“是隊長”,下棋、書法兩大嗜好,“聽交響樂也能聽得熱淚盈眶。”李書文說,“真男人要敢愛敢恨、敢于承諾也敢于兌現、敢于承認失敗更要承擔責任。我經常和
朋友講,‘要想有威信,就要搶著埋單’。”
有些“文青”味道的李書文說,他今年準備出兩本書,一本是記錄參加《贏在中國》的經歷和感悟的,“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在路上》,副題叫‘創業者筆記’。”
[鏡子] 兩代創業人:60’VS 70’
成都市工商聯主席、邁普集團董事長花欣和李書文是朋友,不同的兩代人卻有同樣的創業激情,他們彼此眼中的“同道中人”是啥樣呢?
花欣:大家都說李書文很強勢,我并不覺得,他更多的是和諧氣氛下的一種自信,會堅持己見,但不會把觀點強加于人。
我們60’的創業者更多的是抓住當時的機會起家,也有些是通過發明創造開始創業的,相比要穩重一些。70‘的創業者最突出的特點是大多接受過比較規范的教育,更有爆發力,他們思想更活躍、開放、開拓性更強,但務實精神不夠,有時容易理想主義化或急于求成。這一代創業者一般在2000年左右開始創業,目前正處于創業中最為艱難的時期。
李書文:從創業的外部環境來說,上世紀60年代的創業者恰好趕上了中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時期,有更多的機遇。我們這些70年代創業者開始創業的時候,中國市場經濟已經趨于成熟,法制、法規較為健全,機遇也要少些。從產業類型來說,60年代出生的創業者選擇的多半是傳統產業,他們的財富、產業都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這一代創業者更為務實,但相對也就比較保守,從目前狀態來說,60年代出生的創業者多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開始創業,現已經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真正的“成功人士”是指他們。
[對話] 成功是偶然失敗卻是必然
記者:現在有太多的年輕人想創業,但多數人并沒有你創業當初具備的經濟基礎、人緣關系等條件,你認為他們該如何起步?
李書文:一定要慎言創業,沒作好準備,沒有一定的積累,不光指資金,還有心理上的充分準備。創業不是百米賽,不是秀場,不是試驗田,它是馬拉松,是生死場,自信是必須的,但更多的要考慮失敗。傾家蕩產時你怎么辦?那些抱著玩玩心理的試驗者注定要失敗。要深知創業成功的比率僅為3%,而97%都是失敗,可以說成功是偶然的而失敗卻是必然的。
記者:這么說你的危機感很強?
李書文:我們離倒閉只有7天,我時時刻刻都處在失敗的邊緣。但是,我是飛機把我空降到非洲或任何地方都能爬出來的人,想掉下失敗的邊緣比不掉下去還要難。哪怕在這個點上掉下去了還可以從另外一個點上爬上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