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的“快”文化
谷歌在互聯網搜索以外領域的探險將是 一場艱辛的考驗,對于一家以短期推出產品和服務著稱,同時在招聘和創新上都是以快聞名的公司,是否能在新的領域重現輝煌呢?
谷歌多變的企業文化可能令某些員工感到難以適應,甚至連施密特也承認,在加入谷歌不久后的一次會議上,他沮喪地發現,自己在講話時,有一些員工在用筆記本回復郵件。“現在,我已經放棄了改變這種行為的想法,他們必須得回郵件,因為快速反應很重要。”
“快速”對谷歌而言的確至關重要,而且谷歌也盡量將它發揮到極致。傳統軟件的開發、測試和出貨周期經常是2-3年。但在谷歌——據施密特透露——從來沒有所謂的2年計劃,所有產品的路線圖最多只考慮到未來4-5個月。
而谷歌也保持著云計算的節奏,大部分產品都是基于網絡,因此無需等待光盤送到消費者手中,或者將程序下載安裝到消費者的電腦里。在該公司, 產品開發的最后階段通常是按照24-48小時計算。谷歌有時還會邀請公司外的工程師參加這些項目,以鼓勵獨立的軟件開發商將谷歌的技術作為各自產品的開發平臺。
一個軟件的誕生
本月初,谷歌發布了一款名為“Grand Prix”的手機軟件,其開發周期僅為6周。“Grand Prix”能讓手機用戶通過手機瀏覽器更快、更方便地使用谷歌的搜索、Gmail、日歷等網絡服務,目前已開發出了針對iPhone手機的版本,還會開發針對更多手機瀏覽器到版本。
“Grand Prix”來自于一名谷歌工程師在一個周末產生的創意,他很快寫下原型代碼,并email給負責手機產品的主管維克·古多特拉(Vic Gundotra)。古 多特拉馬上把代碼發給了施密特,又被施密特轉給了谷歌聯合創始人賽吉·布林(Sage Brin)。在一個小時后,布林親自查看了這些代碼。
古多特拉回憶說,賽吉非常支持這個項目。隨后,古多特拉在公司內部網上發帖,呼吁有iPhone的員工參與測試。這個事例極好地證明了谷歌技術文化的一部分,即 “沒有什么比代碼更重要。”
隨著更多的員工加入Grand Prix的測試計劃,“反饋大量涌入”,古多特拉回憶道。經過數周的完善和修補漏洞后,Grand Prix正式發布了。在Grand Prix短暫的開發過程中,沒有經過任何正式的產品評估或審批程序。
古多特拉今年7月才加盟谷歌,此前他在微 軟工作了15年。他表示,自己曾經認為,微軟是技術開發的“圣地”,但云計算的崛起迫使自己重新考慮職業生涯。
“我開始了解到,谷歌才是我能發揮自己最大影響力的地方”,“很多像我這樣的工程師都非常熱愛軟件開發事業,如果能在數周內就讓自己的產品上市,這樣的誘惑實在無法抵抗。”
除此之外,谷歌的另一大吸引力就是招 聘中的實驗精神和開放的態度。很多最近畢業的大學生都會定期獲得谷歌提供的就業機會,而在進入谷歌之前,他們甚至未被告知自己將從事何種類型的工作。谷歌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避免泄漏商業機密;另一方面是因為,谷歌高管們甚至自己都不知道需要新員工從事何種工作。
27歲的工程師Chrstophe Bisciglia已在谷歌工作了4年,算是一名老員工了。在過去2年里,他參加了不少校園招聘會,并面試過超過100名畢業生。
“我們在尋找聰明的全才,就是能從事我們所需要的任何工作的人才”,Bisciglia解釋說,“假設我們招了一個新人,誰又知道過了6個月后,這個人要從事什么工作?我們的發展速度實在太快了。”
施密特自己也承認,云計算不會在一夜間獲得普及,特別是很多大型企業在改變習慣方面步伐緩慢,但很多中小型企業、大學及個人用戶——即大多數的電腦用戶——在轉向云計算方面走得更快。他補充說,特別是小型企業,通過使用谷歌和其他公司提供的網絡服務,能極大削減開支并減少很多技術方面的麻煩。
但是,為了在云計算領域獲得成功,谷歌必須爭取企業用戶。谷歌企業部門總經理戴夫·格羅伍德(Dave Girouard)正是此項業務的負責人。他于2004年加入谷歌,當時谷歌剛剛做出在搜索領域以外拓展的決定。
Gmail正是在格羅伍德加盟后不久推出的產品。早在2001年,一位名為Paul Buchheit的谷歌工程師就開始開發Gmail。谷歌內部對此有不少反對之聲,因為當時谷歌還在為雅虎提供搜索服務,這對一家年輕的公司來說是一筆不菲的收入,而雅虎當時也在推出自己的email服務。除了擔心激怒雅虎,另一個擔心就是進入微軟的領地會引發軟件巨頭的警覺,刺激其將谷歌扼殺在搖籃里。
今天,隨著谷歌的壯大及利潤的增長,是否激怒微軟這樣的巨人已變得不再重要。隨著Gmail上市準備就緒,如今已離開谷歌加盟一家創業公司的Buchheit說:“谷歌已經發展起來,因此對與微軟競爭也不再如當初那般忐忑不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