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飯?這兩個字像一盞明燈,一下子照亮了李姐混沌的腦海——我們為什么不可以從賣稀飯開始呢!賣稀飯基本上不需要什么投入,雖然與賣香煙比起來,利潤極其微薄,但只要有利潤,我們就可以做啊!于是她一本正經地對丈夫說:“對,我們就賣稀飯!”
為了說服丈夫賣稀飯,李姐沒少費口舌。最終,她的一句話打動了丈夫:“一碗稀飯就算賺幾分錢、一角錢,只要量上去了,還是可以賺錢的。失敗算啥子嘛,失敗就是給了你一個重新再來的機會啊!”
丈夫終于答應賣稀飯了。但他卻不愿在仁壽縣城賣,因為這里債主多,肯定不得清凈。于是,夫婦倆決定去西藏。因為債主不可能一下找到那么遠的地方去。
1999年3月的春天,李姐夫妻倆來到了成都,準備從這里前往西藏。可是,夫妻倆一打聽機票價格就傻眼了,從成都到拉薩一張機票就要一千多元錢。如果坐汽車,一周后才能抵達拉薩。可李姐的心臟不好,還有高血壓,根本不能坐長途汽車。猶猶豫豫中,他們滯留在了成都雙流機場附近。在滯留的那幾天里,夫妻倆決定先在機場附近的雙流縣城賣稀飯。
接下來,他們跑破腳板,磨破嘴皮,才在雙流縣城棠中路找到了一個只有6平方米的門面,花3000元的年租費租了下來。辦完各種手續,他們的錢已用光了。辜強只好又悄悄回到老家,向自己的親戚好說歹說借了6000多元錢,加上這筆錢,李姐夫婦總共投入了1.5萬元,稀飯店總算開張了。
延年益壽稀飯你喝過嗎?美容養顏稀飯你喝過嗎?
稀飯的確不好賣呀!兩口子起早貪黑地干呀干,但稀飯店的生意并不見好。開張三個月,就虧本3000多元。面對這一切,李姐急得寢食難安。她明白,再像這樣下去,不但賺不到錢,反而又要增添新債。
一天,一位工商局的同志前來收管理費,李姐向他倒苦水。那個同志只說了一句話,就把李姐鎮住了:“開稀飯店啊,一定要改變經營理念,要有創新意識才行。”李姐并不太懂什么“理念”,什么“創新”。但她明白了其中的含義:要變才得行,不變只有死路一條。
怎么變呢?晚上一收工,夫妻倆就躺在幾條板凳拼起來的“床”上開起了“臥談會”。李姐自言自語地說:“早上喝稀飯是中國人的傳統,那么改在中午或者晚上喝稀飯可行不可行呢?”“是啊!為什么不能把稀飯當成正餐做呢!”丈夫也興奮起來。
思路一打開,兩口子便順著這個方向熱烈探討起來。李姐認為:中午晚上喝稀飯是可行的。原因有二:一、現在生活好了,人們對大魚大肉吃膩了,喝點稀飯爽爽口是一種“必要”;二、如果把稀飯當成正餐來吃,就必須改變一些特點,“素稀飯”肯定不能滿足需要,只有推陳出新,改良稀飯品種,推出營養又可口的“葷稀飯”才行!比如“魚稀飯”系列、“臘肉稀飯”系列、“斑鳩稀飯”系列、“肥腸稀飯”系列等等。另外,還可根據稀飯的特點配置各種各樣的菜品。這樣,就把大餐的飲食特點結合了進來。賣稀飯也就不可能再是微利行業了。 本新聞共 6頁,當前在第 2頁 1 2 3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