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柴的歷史已經有180多年,從1887年英國人發明安全火柴,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火柴都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但廉價打火機的普及,讓火柴慢慢退出了人們的視線。如今無論是在城市還是鄉村,曾經紅火的火柴都幾乎銷聲匿跡。
伴隨傳統火柴角色隱退的,還有那各地大大小小的火柴廠,它們或轉產,或關閉,存活下來的也是茍延殘喘,目前全國上規模的傳統火柴企業已不足50家,全年銷售額約為5000萬元,一件(1000盒)的利潤平均0.7元,每小盒僅僅幾厘錢,平均只有2.6%的利潤,相較現代企業的高盈利能力,傳統火柴業基本是微利或無利狀態。
但是,傳統火柴消亡的同時也為藝術火柴的出現創造了可能。就像沈子凱所說:“當打火機滿天飛,人人都在用ZIPPO的時候,原來的個性和時尚就變成了平庸和無趣。當大家都在玩時,這個東西往往就不再好玩了。”
如今,穿了“新衣服”搖身一變的藝術火柴早已遠離火柴最初的功用,已不再是一種廉價的點火工具。現在藝術火柴的材料和工藝也與傳統產品有不小的差別。例如傳統火柴使用便宜低檔的油面紙,而藝術火柴用的是白卡等高檔紙張,還使用了外盒腹膜等包裝技術。火柴本身的材料,藝術火柴用的是2mm×2mm的東北精選小白洋,火柴頭也比傳統的要大,而且長短規格不一,極富個性。
而且作為世界上數量僅次于郵票的收藏品,傳統火柴的火花(火柴盒上的貼畫)這一小眾市場給藝術火柴以很大的啟發。而對于上世紀70-80年代生的年輕群體而言,包含童年回憶的火柴經過重新包裝,甚至可以與實用功能完全剝離,而僅僅成為一種收藏品。“送財”的概念也讓這種價格適中的產品適合定位于小禮品,在旅游景點、綜合商業區等地點具有廣闊的銷售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