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春秋創業史:王正華的平民經濟學
文/本刊記者 周云成 曹一方 圖/攝影記者 雷 輝
王正華25年的商業征程,就是一部耐讀的經濟學教科書——
導 言
我們關注了王正華整整八年。
八年前,在中國旅游市場上,旅游包機、網絡批發……新招迭出的春秋國旅,是一騎絕塵的王者。當我們走進上海定西路春秋國旅總部時,卻發現王正華的辦公室居然是在行政部里隔出的一個只有幾平方米的小房間。
盡管當時我們交流最多的是春秋的旅游業務,但包機旅游已上規模的春秋,已經開始討論自建航空公司的可行性。
正是這個“異想天開”的想法,讓我們開始了長達八年的追蹤。
八年后,當我們再次來到上海時,王正華的春秋已經搬到了上海虹橋機場附近的航友賓館二號樓。樓道里的飛行簡報是寫在黑板上的,員工們緊張而忙碌。
依然是穿過行政部的辦公室才能進入王正華的小隔間。10多個平方米的辦公室里,除了兩張辦公桌和一個用了二十年的白沙發,就只剩下一條窄窄的過道了。兩張緊挨在一起的辦公桌,一張是董事長王正華的,一張則屬于CEO張秀智。
在王正華的話語之間,一個平民經濟學的脈絡逐漸清晰:從專注于散客市場的旅游業務,到將廉價進行到底的航空事業,再到全民公司的內部管理理念,王正華對于金字塔塔基——平民大眾市場的開掘發揮到了極致。
王正華和春秋的成功,其實是一種專注于平民經濟的成功。
第一章:“六選一”的選擇題
本章導讀:王正華對于機會成本這一經濟學概念的理解是:老天爺的最大愛好,就是在我們不可逆的人生道路上設置岔路口,然后等著我們做出選擇。仕途或商界,王正華選擇了后者;六個不同行業的公司,王正華選擇了旅行社。
窗外,令人心煩的知了叫聲一直不停,正午猛烈的太陽曬得屋里異常悶熱。40歲的王正華坐在床沿上,看了看沉著臉一言不發的父母,瞧了瞧剛與自己吵了嘴、正在氣頭上的妻子,再環顧了一下這間12平方米、擠著自己一家6口人的小屋,他強掩心頭劇烈的酸楚,堅決地說:“我還是要下海!”
屋里悶熱的空氣陡然凝固……這是1984年的夏天。
如果不是一個工作任務讓王正華重新發現了自己,他很可能將在仕途上一直走下去,絕不會有下海的念頭。
1981年,時任長寧區遵義街道黨委副書記的王正華,接到一個艱巨的任務——解決返城知青就業問題。那是一個風云漸起的歷史時刻,改革開放的政策之手開始拍打無數個滿懷激情、躍躍欲試的靈魂。辦企業!37歲的王正華熱血沸騰。
借政策東風,王正華一口氣辦了汽車修理廠、客運公司、貨運公司和旅行社等6個企業。王正華告訴記者,“那個時候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產權,但我知道你拿誰的錢、誰就有資格來管你。我不希望婆婆太多,所以6個企業里沒有一分錢來自國家投資,都是我們自籌資金!
第一是報名費和培訓費用,這筆費用成了企業的第一筆流動資金;第二是借款,當時,國家有政策,安排一個知青就業可以借款500元,王正華借了一部分錢,但很快就還上了。
就這樣,王正華從零開始辦起了自己的企業。那個時代,恰恰給了有頭腦的人一個絕佳的機會:凡是能夠生產出來的東西,都能夠賣出去。
經歷了三年的商界打拼,王正華的汽車修理廠不僅業務紅火,甚至東拼西湊造出來了第一輛貨車;客運公司每天有40輛車往來于上海和揚州之間;貨運公司每天有70筆生意,這些成功帶給了王正華前所未有的成就感。他發現自己敢想敢做的性格更適合做企業。不惑之年,他下定決心辭職下海。
王正華的這個想法,不僅招致家人的強烈反對,組織上也再三挽留,但他心意已決。最后組織上開出條件:要走可以,但6個公司只能帶走1個。
這是一道必須賭上身家命運的選擇題。
在機關工作了近20年,王正華家里的日子依然過得清苦,他拿不出更多的錢轉戰商海,更容不得絲毫的失敗。在那幾個悶熱難耐的仲夏夜里,父母妻兒都已熟睡,王正華卻盯著天花板難以入眠,太多的思緒在他腦海里翻騰、纏繞、延伸。
把汽車修理廠做上規模,便可升級為汽車裝配廠,再做大就是汽車制造廠,這個誘人的夢想卻需要大量的資金來實現,而貨運、客運同樣需要高額投入。他在腦海里連連劃叉。
相比之下,旅行社的資金門檻最低,而且能夠讓他定下心來的是:他此時已經找到了一個絕佳的旅游市場突破口并迎來了增長的勢頭。于是,在腦海里,他在旅行社后面劃上了一個勾,從此,他的命運就與這個叫“春秋”的旅行社綁在了一起。
第二章:獨辟散客市場
本章導讀:一本《世界旅游業及其哲學》,指引著王正華找到了一個絕佳的突破口,即當時中國旅游業的一片藍!⒖褪袌。在王正華的平民經濟學中,散客市場可解釋為平民大眾的市場,其潛力無可限量。
1981年的秋天,上海常刮大風。長寧區中山公園的小亭子旁,王正華呆立著,任憑大風卷著落葉刮在臉上,他覺得有些無助。
這個小亭子就是最初的春秋旅行社,它的第一單生意是上海到蘇州的一日游!澳谴螠蕚浣M織40個人去蘇州,結果花了很長時間,只賣了20張票,賣的錢還不夠包車費,虧得要命!蓖跽A對記者回憶道。
當時,由于經濟水平的限制,國內旅行社的主要客源為單位團體游,散客旅游少之又少。然而團體游的生意幾乎都被中旅、國旅等國有旅游公司瓜分,哪里還有剩羹留給初闖旅游業而缺乏經驗的王正華。第一年春秋的營業額僅僅1萬元。
王正華突然覺得:春秋旅行社就像這座被馬路四面封鎖的中山公園,在國有旅游公司的圍堵下,已成孤島。
但是,怎么突圍,王正華卻沒有一絲頭緒。
他開始四處尋找,尋找一條活下去的道路。一方面,他四處尋訪一些從事旅游業的老前輩,這些老前輩將解放前完全市場化的運作經驗傾囊相授,讓他了解到,散客旅游在完全市場化的旅游業極具潛力。
另一方面,在那個資訊不發達的年代,他渴望從書本中獲取旅游業的知識,開闊自己的視野。他打聽到杭州大學一位歐洲留學歸來教員,編纂了一本關于旅游業的書并油印成教材,他便四處托人到杭州大學找到了這本《世界旅游業及其哲學》。如同找到了武功秘籍,他徹夜青燈,通宵研讀,不僅習得國外先進的旅行社運作模式,還得知:在發達國家成熟的旅游業市場里,散客旅游才是真正的市場主流,占了市場份額的85%以上。
無論是中國的市場歷史,還是西方的市場實踐,都指向了同一個目標——散客市場!半S著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必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自費旅游。被國有旅游巨頭忽視的,正是未來的市場主流!何不在此出手!”茅塞頓開的王正華激動萬分,他堅定地攥緊春秋的拳頭,狠狠地砸在了散客市場上。
當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擺脫單位統一組織的旅游,追求個性化旅游,散客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大。找對了路的春秋隨即迎來增長,第二年營業額猛增至64萬元,第三年則達到120多萬元。當幾個國有旅游巨頭回過神來時,王正華早已帶領春秋跑在了前面,春秋的旗幟已插遍了上海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