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是干出來的!
這世界,當所有聰明人都去干同一件事的時候,往往意味著悲劇的開始。因為所有聰明人都發現了機會,都想賺錢,競爭由此變得殘酷。反過來,一個普通人做了一個誰都不相信的普通決定,但他每天都進步一點,到第10年的時候,發現對手全不見了,到第15年他就成功了,成功的概率幾乎百分之百。
時間帶來“聰明”與“普通”的二元轉化,偉大是干出來的!
十多年前,徐劍光一個猛子扎進前途難卜的整體廚房行業,一方面要堅守歐式櫥柜的專業分工、團隊協作、流程化管理,一方面又要同散兵游勇式的傳統作坊、“小木匠”競爭。徐劍光搏的正是自己的產業直覺:中國廚房的個性化需求與櫥柜企業的大規模生產終將有機統一,真正美的東西,必將伴隨中國經濟的崛起深入到千家萬戶。
十多年來,徐劍光無數次帶領團隊分批到歐洲考察,參觀那些國際大品牌的工廠、展廳,汲取其卓越經驗。近年來,歐琳已與德國包豪斯學院、中國美院、同濟大學等國內外高等院校,以及中國工業設計協會、中國流行色協會等行業協會展開合作。同時,徐劍光也分批引進歐洲專家為團隊做指導,對生產流程進行監控,幫助建立產品生產體系和質量管控體系,歐琳品牌也因此渲染了歐洲廚具的基因血統。
依靠水槽對經銷商的拉伸效應,歐琳的營銷體系羽翼漸豐。而之前代理國外衛浴品牌的經歷讓徐劍光堅信,老板怎樣對經銷商,經銷商就會怎樣對顧客,只有跟他們同穿一條褲子幫他們賺到錢,歐琳才能真正長成參天大樹。在此階段的營銷策略上,歐琳采取放水養魚、讓利終端的政策,成本上向自己開炮,代理費卻幾乎免收。
此外,比起同時期的廚具品牌,歐琳總是在第一時間“借勢”新興渠道。從90年代的傳統建材市場,到2000年前后各大家電、建材超市陸續出現,徐劍光的過人之處在于他對新生事物總是懷有好奇之心,一旦認準趨勢便會毫不遲疑地借力打力。比如百安居剛剛來到中國,歐琳第一時間與之進行合作;精裝房市場剛剛露出苗頭,歐琳又相繼與金地、萬科、瑞安等開發商結成戰略同盟。
然而企圖“借勢”先得“展示”。一個企業要想贏得和自己情投意合的合作伙伴,首先得用最簡潔的方式展現自己的“美”。自打在寧波住房博覽會上嘗到甜頭后,歐琳開始頻頻到世界各地的大型展會上參加“比武”,并且每一次亮相都力求做到驚艷全場。
一次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行的行業展會上,面對一群世界級的行業大鱷,歐琳毫不客氣地拿下了將近300平方米的展位。為了傳遞自己“廚房藝術世界”的品牌靈魂,展會中,歐琳人別出心裁地在展臺前煮起咖啡、烤起面包,當濃濃的家的味道彌散開去,禮儀小姐會俯身為客人奉上一朵紅玫瑰……
也就在這次展會上,徐劍光收獲到一次難得的心靈震撼:一位赴美多年的老華僑看到祖國的企業居然做得如此出眾,接連幾天,主動給歐琳人送來自己做的盒飯,他緊緊地握住徐劍光的手,激動之情溢于言表。那一刻,徐劍光的民族驕傲被點燃,他深深地體會到,一個企業在海外展現的精氣神和國家的尊嚴竟然是如此密不可分!
而為了攻下美國市場,徐劍光準備了整整兩年的時間,一邊通過展會尋找美國經銷商,一邊不斷根據美國的相關標準打造產品競爭力。1998年夏天,一張價值幾十萬美元的水槽訂單終于打進美國市場,歐琳也由此打開了北美戰場。
為了慶祝這一標志性事件,徐劍光給自己系上圍裙親自下廚,為公司的員工們做起慶功宴。六桌人在當時的廠區空地舉杯痛飲,一直持續到深夜。
緊接著,北歐市場告捷,以色列市場告捷,澳大利亞市場告捷……連續數年,歐琳在海外市場的銷售額以每年30%的速度遞增。在歐洲,許多人都不敢相信歐琳來自中國,因為在西方民用消費品領域,能夠定價在100美金以上且打自己品牌的中國制造少之又少。
截至2008年,歐琳銷售網絡遍及60多個國家和地區,并在國內設有1000多家專賣店和銷售網點。
美學生產力
一個人需要經歷多少次“靈魂深處的革命”,才能達到一個成功者需要的精神特質?一個企業要想由小做大由弱做強,甚至做成百年老店,需要構建怎樣的狀態,以及突破怎樣的狀態?
伴隨中國廚具業的從無到有,歐琳經歷了一個行業先行者必然遭遇的酸甜苦辣。期間非常多的關鍵時刻,如何選擇,如何比拼,如何超越,短短幾天時間的采訪,我們很難從企業本身的狀態去判斷,而只能抓出這個企業家以及企業骨子里最顯著的特征加以剖析。
首先,徐劍光是一位擁有“工具”的企業家。他博覽群書,后來發現很多書內容尤如“孿生兄弟”,于是索性背起相機以自己的方式做起“設計情報員”。10多年來,徐劍光游歷了幾十個國家,利用在歐洲的休息天,參觀了各行各業的展覽會,拍下數十萬張圖片。五花八門的店面設計、街頭海報、世界著名品牌的色彩搭配,博物館的藝術品,甚至街上緩緩駛過的經典汽車,都在他的鏡頭中存錄歸檔,繼而放進歐琳的設計資料庫。
有這樣一個小插曲,2003年為了修建歐琳新廠房,徐劍光倒出三麻袋他拍攝的世界各地的工廠照片,然后牽頭搞出一套設計圖。美國來的設計師一看急了:“這工廠完蛋了,又是凱旋門又是歐式建筑還要整個中式小拱橋,這么多建筑形態怎么統一?”說完一溜煙飛回美國。僅僅半年后,美國設計師再度造訪,一看傻眼了:“我的天,中國人了不起!”
其次,出身于商賈世家的徐劍光人生歷程里充滿著“不服輸”的基因。在歐琳內部流傳著一個關于徐劍光學外語的故事:歐琳創辦初期,一位臺灣客商因為歐琳轉向歐洲采購設備心懷不快:“英語都不會,還去歐洲干嘛?”這句話讓徐劍光感到有些不舒服,但仔細一想,對方說得也有道理,于是拿起杯子倒了滿滿一杯酒:“謝謝您的這份禮物,三年內我一定能用英文和你對話!”
于是請家教,學外語,當年已經36歲的徐劍光如同小學生般自制起單詞小卡片,電視上、馬桶旁、車廂里滿世界都貼上。為了磨練自己的口語水平,每次出國他都把翻譯留在國內,遇上實在解決不了的對話,再用手機打電話給翻譯。他說每個外國人都是他的英文老師,只有進行不斷的“實戰演習”才能有所提高。正是憑著這種韌勁,漸漸地,徐劍光已能用英文流暢地與外商進行業務交流。
那么,不服輸再加上擁有審美用美的“工具”,最終會給一個制造型的企業帶來怎樣的生產力?
首先,它帶來了產品生產領域的革命。徐劍光會想到把汽車車身的流線設計運用到水槽上,把傳統工筆畫中的“柳葉描”復制到櫥柜柜體。在他的影響下,他帶領的團隊靈氣活現,思路不斷拓寬,甚至各類汽車造型、結構也會觸發他們的靈感。
在2001年的時候,考慮到歐式櫥柜的灶具往往只照顧到西方人的烹飪習慣,火力設計不能完全滿足中國人煎炸炒煮等一系列要求,歐琳率先在行業內提出“歐洲型、中國芯”的制造理念。徐劍光要求自己的產品在外形上力求完美,而在內質上必須滿足不同地區的使用習慣。這一理念也最終成為所有歐琳制造的設計之魂。
其次,它帶來了產品營銷領域的革命。歐琳一起步便定位高端,它很少通過高舉高打的廣告攻勢,大聲吆喝以圖一時之快。在徐劍光看來,一個真正立足國際的企業,最終都是通過促發人性中的藝術共鳴而決勝未來。
最后,歐琳的美學生產力,還體現在激活每一名員工對生活的激情。無論是廠房設計還是治企理念,徐劍光都力圖給員工們一個心情舒暢的工作環境——很多人認為通過硬性制度能創造出好產品,這和員工在心情舒暢中創造出來的好產品,是完全不一樣的。
比僵硬的銷售數字更可貴的是,歐琳用十多年的時間走到企業從內力到發力的破發點,量變理當質變!
這世界似乎人人都在談夢想:賣菜的阿婆夢想彩票高中,唱K的女生夢想一朝成名,甚至連剛成立的公司都在夢想對手們一夜間統統消失……
然而真正有誠意的夢想,應該是一種因付出和承擔而不斷閃耀心中的強大渴望。徐劍光說,歐琳的夢想是打造中國的標桿廚房,也由此成為中國廚具史中的標桿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