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玩法
出乎很多人的預料,晶硅太陽能在一片歡呼聲中,迅速跌落神壇。晶硅價格的持續走熊,導致國內大部分光伏企業陷入了停工甚至破產的泥沼之中。
在光伏業的“寒冬”里,李河君卻迎來了春天。因薄膜電池不在美歐市場相繼打出的“雙反”牌中,行業優勢凸顯。2012年6月5日,漢能控股與德國太陽能電池公司Q-CELLS簽署協議,收購后者的子公司薄膜電池制造商Solibro的股權,并計劃在收購完成后,提升Solibro在德國工廠的產能至100MW。
有分析認為,這筆可能高達5億美元的交易,不僅給漢能控股帶來技術方面的收獲,同時也是漢能向海外市場擴張的重要一步。“漢能跟現在所有光伏企業的玩法不一樣,他們是做出口,我是反過來做,以中國市場為主,國外市場為輔。”李河君明確表示,收購Solibro的戰略意義是在技術層面,利用其高端裝備能力裝備國內產能,“我可不是要在德國大量賣太陽能電池板。”
全行業產能過剩,價格下跌,在同行停產停工的同時,漢能控股卻逆勢擴張,李河君到底是個什么玩法?“這就跟買股票一樣,低買高賣,很樸實的一個道理。”自信非常的李河君認為,光伏產業的成功投資靠的不是經驗而是判斷,“我們正好踩到市場的點了。”#p#副標題#e#
1+1=11的李氏理論
李河君追求的“絕代之功”,是其宣稱的“用清潔能源改變世界”——到2020年創造一家銷售收入達1萬億元的公司。
“漢能做到1萬億銷售額的難度相當于華為做到1000億銷售額的難度,”李河君說,“因為光伏薄膜行業同時兼具高科技和能源兩大行業特點,我們把高科技和能源同步做,相當于‘1+1=11’。”
對于漢能控股的主要盈利點,李河君的設計是:高端裝備制造、光伏發電和系統解決方案。除了生產裝備外,漢能還在醞釀介入薄膜電池最主要原材料的制造領域,以此鎖定上游成本。
控制上游的生產裝備和原材料制造,賣設備、賣原料,培育更多的企業進入薄膜電池領域,李河君意在放水養魚。
從上游裝備貫穿至下游發電,李河君完成了漢能在整條光伏產業鏈上的布局。
2012年6月13日,瑞典宜家集團宣布,將與漢能控股建立戰略合作,三年內在宜家所有中國門店安裝太陽能光伏電池板。
如果這樣的BIPV(光伏建筑一體化)項目能夠在國內大量復制,那將會是多大的市場?
“10萬億!”對于這個數字,李河君已經推演過無數次。但在另一面,“漢能會成功嗎?”光伏業內幾乎沒有人愿意做出正面直接的評價。
遺傳的經商因子
李河君的經商天分或許來自于遺傳,李父很早就開始做生意了,現在80多歲了,每天一早讓司機帶著他到自己所有的企業轉一圈,包括酒店、飲料店、服裝店、藥店等等。
第一桶金只有12元
盡管李河君出身工科,但他似乎天生就沒有計劃安心地做一名工程師。他曾笑稱,他的第一桶金只有12元錢:大學二年級,他組織30多個同學,在學校食堂大門口賣了3天膠卷,掙了12元錢,“這12元被大家一頓飯就吃掉了,讓我感覺到掙錢的不易。”
不安分的李河君當時滿腦子都是做生意、掙錢。本科畢業后,他留校讀研究生。“那時候哪有時間做研究生啊,盡忙著到中關村倒賣電子元件,什么都干,什么賺錢做什么。”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