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Internet及電子商務領域的新“客人”不斷涌現,在這些新名詞誕生與發展過程中,不斷釀造出新的運作模式。
很多新“客人”對于普通人而言還比較陌生,但他們已經在我們的身邊層出不窮、不斷閃光,使得我們不得不向他們投去好奇的眼光。甚至,許多人利用這些新“客人”的特點發家致富、名揚天下的例子也使我們迫不急待地想了解他們成功的秘訣。因此,認識并了解這些新“客人”已到了“客”不容緩的地步。
研究這些新“客人”的新特點,有利于充分利用Internet平臺及相關的技術,發揮這些“客人”對應的新模式的優勢,力爭讓他們“人”盡其才,從而推動電子商務及相關應用向更廣更深層次的發展。
下面,筆者將帶領你認識一下這批新“客人”的面孔以及他們的特征。
博客、播客、拍客與粉客模式
1.博客
2005年公認為博客的大眾化元年,2006年博客的發展更進一步。全球博客數量已經有1億多個,在中國博客數量已達1750萬。從國內博客數量相對中國網民總數(目前超過1.23億)可以看出,博客用戶已完全滲透到全體大眾。這標志著博客正式從精英走向大眾,互聯網也從商業化進入社會化階段。
CNNIC《2006年中國博客調查報告》中對我國整個博客市場容量進行了描述。報告中提到,截至2006年8月底,中國博客作者規模已達到1750萬,其中活躍博客作者(平均每個月更新一次以上)接近770萬,注冊的博客空間數接近3400萬,而博客讀者則達到7500萬以上,其中活躍博客讀者高達5470萬人。
有關人士對博客的應用提出了三種類型:(1)讓“有的說”的人“有地說”,為博客作者提供一個自由表達、自我展示以及對外交往的平臺;(2)讓“沒的做”的人“有事做”,為廣大無聊人群(這里所說的“無聊”沒有絲毫貶義,我們每個人都有無聊的時候,此處僅指博客參與者)提供一個娛樂、消遣、偷窺以及獲取資訊的平臺;(3)讓“有的賣”的人(也包括機構)找到“有的買”的人,為廣告商提供一個宣傳自己、打動客戶的平臺。這三種類型基本概括了三種主要的博客應用。
在博客作者中,有余秋雨、徐靜蕾、馮驥才、張靚穎等名人,更多的是被稱為“草根”的普通博客。博客中的內容從知情人爆出的“新聞內幕”,到純個人色彩的思想、詩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說,應有盡有。更多的是博客作者思想片段的記錄、日常發生的事情和自己的興趣愛好。
利用博客,許多個人或企業還可以將其相關的創意理念與創意產品在網上很快地傳播。這樣,這些創意理念與創意產品不僅擴大其影響力,還可以得到各種不同層次的博客閱讀者對所提創意理念的看法與意見,然后,創意理念與創意產品的提出者或發明者可以對其思想或產品進行進一步的修改。相比傳統的征求他人對創意理念與創意產品意見的意見,博客具有收集反饋意見速度快、意見反饋人群面更廣等特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