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丈夫去世,生活的重擔全部壓在謝貴芳身上。1979年,謝貴芳退休,單位一次性給了1100元。當時,謝貴芳的四兒子楊樹安和六兒子楊樹元賦閑在家,幺兒楊小林還在讀書。謝貴芳的眉頭皺緊了:這日子怎么熬啊?“要不你還是賣涼粉嘛。”老姐妹幫謝貴芳出主意。
改革開放以后,國家允許搞個體經營,不如重操舊業,謝貴芳決定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當年6月1日,“牛市口涼粉店”正式開張,經營涼粉和小籠包子等。“沒有放鞭炮,沒有擺花籃,沒得任何儀式,我們在30多平方米的店鋪擺了6張桌子。四哥、六哥、老媽齊上陣,還請了兩個服務員,就算開張了。”
爭議聲中 低調添置彩電收音機
楊小林回憶,店鋪就在當時的勝利電影院對面,成都無縫鋼管廠、成都工程機械廠等眾多大企業都在附近,這是整條街乃至整個城東的第一家個體餐飲店,幾乎毫無競爭對手。加上街坊鄰居都知曉母親的手藝,開張頭天,顧客就排了200多米。“很多顧客就蹲在路邊吃,路邊堆了一排吃過的碗筷。”一家人都沒想到,這一角錢一碗的涼粉、一角五分錢一碗的肥腸粉和4角一籠的小籠包,一天竟然賺了200多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