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過了4個月,家里就有了萬元以上積蓄。有了錢,家里便開始添置家電。14英寸的彩電花了1400多元,神笛牌收音機花了668元,這在普通人家里,連想都想不到的事。當時,哪家有了收音機,都會把至少半米長的收音機放在自行車上,在小巷里走家串戶地大聲顯擺。很多人也跑到家里來看電視看稀奇。 不過家人都盡量保持低調。改革開放初期,仍有很多人認為去國營單位工作才臉上有光,而個體戶做生意很沒面子。當時,楊小林的同學就常用異樣的眼光看他,還嘲笑他是“賣涼粉的”。
有了錢,家里便開始添置家電。不過家人都盡量保持低調。改革開放初期,仍有很多人認為去國營單位工作才臉上有光,做個體戶很沒面子。
做大品牌 投資百萬籌建小吃城
當時沒有品牌意識,沒想到要做大做強。2004年,牛市口部分商業路段拆遷,牛市口涼粉店也不復存在。
1983年,四兒子楊樹安決定自立門戶,在牛市口涼粉店對面開了一家面館。“吃客們都知道兩家店其實是一家主人,說是搶涼粉店生意,還不如說是把顧客分流了。”坐在春熙路的面館里,現年近60歲的楊樹安憶起當年情形,臉上浮起笑意,“一開門就開始忙,很多客人都是從西門、南門騎車過來吃肥腸粉,好多學生是早餐必吃一籠包子再去上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