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聞名天下的玉雕名城南陽,是無人不知不人不曉。其中“南陽市通靈寶玉行”在南陽玉雕界也是小有名氣,誰能想到它的創始人竟是下崗女工——王四清。
走進兩大開間近百平米的“通靈寶玉行”,除了琳瑯滿目的珠寶玉器外,墻體上懸掛著的各種榮譽證書顯得格外醒目。與其它榮譽證書不同的是,這些榮譽全都是“下崗再就業先進個人”的稱號,最顯眼的一副是2009年由中國銀行業協會(花旗集團)頒發的“微型創業獎城市加工業獲獎證書”。這間店面的主人以其獨特的經歷告訴人們:這是一個“下崗再就業”的成功范例。
下崗失業 再“就業”
2000年,王四清所在的一家國有企業——南陽市神龍塑膠集團破產改制,當時僅有34歲的她下崗失業了,面對突然失去的穩定工作,面對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和丈夫一個月幾百元的微薄收入,這個打擊著實太大了,日子還怎么過,出路在那里?無助和無奈一起襲擾和考驗著這個弱女子。
經過一段度日如年的痛苦思考,在親朋好友和家人的鼓勵下,她終于從郁悶中走了出去。是啊,她還年輕,還有一雙手,還有高中畢業的文化底子,想干啥、想學啥還不算太晚。常言道:“磨難孕育機遇,挫折催生出路”。下崗再就業是市場法則的必然結果,不以人們的意志力為轉移,全當是人生一個小小的挫折,只要敢想敢干,出路會有的、“面包會有的”。此時恰逢南陽市勞動保障部門舉辦的“下崗再就業培訓班”招生開課了,她報名參加了培訓。培訓班辦得靈活多樣、實用而生動,她學的勤奮而刻苦,開了眼界,拓寬了思路。結業后,她試著干縫紉、賣小吃,雖然都不很成功,但還是鍛煉了膽量,取得了經商待客的基本經驗,身邊下崗的姐妹們夸獎說:“四清真行,能抹下臉面去伺候人,適應性這么強,是快經商的料子,能當大老板。”
2005年初,一個偶然的機會,王四清結識了一個常年做“玉器”生意的人,勸她說:“做玉器生意有前途,現在南陽市委、市政府正在籌辦玉雕文化節,還要把臥龍路打造成玉器一條街,‘三顧園玉雕城’開業在即,你何不趁此機會租一間門店做玉器生意呢?”受此啟發,她跑遍了南陽城區所有玉器店拜師學藝。她被琳瑯滿目、熠熠生輝的珠寶玉器深深吸引了,同時暗下決心,一定要從事這一行業,把它作為自己追求的事業。不做則已,要做就做得像模像樣,做出一點名堂,她購買來有關珠寶玉器方面的書籍,如饑似渴地潛心學習和鉆研,學到了很多理論知識,隨后又無償幫助一家玉器店營業進行實踐學習。2005年6月,伴隨著臥龍路“三顧園玉雕城”落成的鑼鼓聲,王四清的“通靈寶玉行”也準備就緒鳴炮開業了。雖然店面僅有不到30平米,雖然通過東挪西借湊了僅有的幾萬元上了第一批貨,但初出茅廬即擁有了屬于自己干事創業的“地盤”還是令她倍感興奮,干事的激情也另她倍感充實。
誠信經營 初步成功
由于她是寶玉石行業的新兵,開業不久就遇到了多方面的挑戰。一是進的貨不太對路,很長時間無人問津,占壓了資金;二是進貨渠道不順暢,貨品來價高,不要說賺錢,即使照本賣還把房租等一應費用賠了進去;三是很快遇到了資金不足無錢進貨的困難。前兩個困難可以說是經驗問題,經營理念問題,可以通過學習知識、積累經驗解決,而后者則是“硬傷”,既緊迫又難以解決。開業時親朋好友已傾囊相助,不要說再開口,就是開口也沒有。“創業難”這三個字使他嘗足了苦頭。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