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職業生涯中,見過不少企業由盛而衰,也參與過幾家公司的危機救助工作,這些公司陷入困境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公司負責人涉案,公司信譽受到極大影響,各項業務陷入停頓;有的是具體操作人員對所做的事情根本未弄清楚,公司又沒有設立監督機制,導致投資失誤,產生了重大虧損。
在應對公司危機的過程中,我有幾點體會: 一是一個公司產生危機基本與風險和內部體制不健全有關系。很多企業是家族式管理,一個人說了算,公司內部缺乏制衡“一把手”的機制,正如朱小黃在本書中所講——“越是有才華的領導者,越需要制衡”;有的公司決策層工作浮夸,內部沒有明確授權,做了大量高風險的衍生產品交易,管理層竟然不知道,沒有控制措施。因此,設計獨立、專業的風險管理機制是解決上述問題的關鍵措施。在危機應對過程中,強調風險管理、建立健全制度與內控機制,對重新鼓舞社會各方對公司的信心十分重要。 二是每一個危機都是長時間積累的。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書中講“今天的措施已經解決不了昨天的問題,而只能承受,因為昨天的事情是不可改變的”。解決危機必須正視危機形成的過程,并從中總結經驗和教訓,要“治未病”,亡羊補牢。 三是攤子過大,管理效率較低是危機的共同原因。比如中信泰富公司,有很多優質資產,但戰線過長。在公司整合中,已下決心專注核心業務,如特種鋼、鐵礦石和內地房地產及與之相關的上下游業務,給投資者以清晰、明確的定位。商業銀行同樣如此,要專業、專注,不能一味擴張規模,拉長戰線,要“一心一意辦好商業銀行”。 四是資產負債率不能太高。小黃同志提出發放審批貸款要堅持“五項基本原則”,其中一個就是資產負債率不能太高,很多企業陷入危機就是因為高負債。在香港,綜合類公司如和記黃埔的負債率一般在30%~40%左右,內地企業動輒60%~70%,甚至80%以上,這是非常危險的。2008年金融危機中,金融機構同樣是因為杠桿率過高而陷入危機。 五是提高執行力。有時理論是對的,但實戰中卻得不到Cye.com.cn有效貫徹,這就是執行力不夠。辦企業更是如此,有時候項目是好的,但執行時失敗了;有時候項目不怎么樣,最后結果卻不錯。作為一個企業,需要經常綜合各方面的情況進行分析論證,最后作出相應的決策,就像圍棋的形勢判斷。如果形勢判斷出了問題,決策就可能出現錯誤,這種失誤將是致命的。
中國建設銀行在重組上市的過程中,在國內大型銀行中率先設立了首席風險官職位,小黃同志就是在這個關鍵時刻出任首席風險官,開始了風險管理體系的重構探索工作。犯錯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重復犯同樣的錯誤。小黃同志這本書認真總結了2008年金融危機的經驗教訓,歸納了經營管理銀行的原則和標準,言簡意賅,一針見血,對我國銀行業的長遠發展具有參考價值。書中觀點簡潔明快,很有見地,我深有同感。我欣賞簡練的行文方式,單刀直入的管理風格,這本書就有這個特點。 常振明(中信集團副董事長兼總經理)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