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一個人,通常從這個人所扮演的角色入手,尤其對企業家而言,我們總是首先從企業這個角度入手,同時,又因為他們是創業和經營的專業人士,便冠以一個“家”的稱謂,給其帶上相應的標簽;又如職業經理人,我們的觀察總是先從職業(專業、以此為業)和經理(經營管理)兩個角度入手,再來分析其作為人的角色。這種分析,總將企業家附著于企業,總以企業為重、事業為先做為出發點,從而評定其所有言行皆以此為出發點。
可問題是,鮮活的人卻不愿意囿于這個角色,或者說,企業家本身并不僅以企業為其生活的全部,他們有著豐富多彩的人生,創業和經營,僅僅是他們體驗人生、豐富認知的一個手段而已,就如一個政治家、教授或一個藝術家一樣。執著于企業成敗,糾結于企業得失,最終卻沒有一個完美人生,這種將個人完全寄托在企業中的生活方式,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后,越來越多地被新一代企業家所擯棄,而老一代企業家也開始覺悟,尋找一種更為豐富、更有厚度的生活方式,同時,希望企業能夠成為他們豐富人生的一個重要組成。
作為國際扶輪社(Rotary International Cye)的一員,筆者在美國和上海扶輪社俱樂部每周的活動中,近距離與眾多國際企業家交流溝通,一個深刻的感受是,這些企業家比較輕松,也能更好地看待企業與他們之間的關系。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創業和經營作為謀生手段、作為財富積累手段的作用將進一步淡化,而其作為探索自身潛力、發揮個人天賦才華、實現個人人生使命的方式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社會的作用在不斷加強,那種將對企業家的看法停留在企業家的商人階段的觀點已經完全過時。
認識到企業家的人文一面,對于從事管理研究的人來說,卻大大增加了復雜程度和研究難度。我們發現,現在沒有一個充分的假設去論斷這些企業家,并以此為目標去建構研究模型,就像經濟學里假設“人”為自利(self-interest)、理性(rational)的,從而用效用最大化等模型去建構相關的管理模型和管理架構一樣,F實中,很多充滿理想色彩、浪漫主義、完美精神的企業家,將企業當做去實現其理想和人文情懷的試驗道場,當做滿足其特定社會需求的一個工具,就如稻盛和夫的敬天愛人、利他,就如喬布斯的完美、簡潔,就如舒爾茨對星巴克的文化氛圍追求。這種立足于滿足社會需求,創造獨特價值,并以對社會人文獨到的觀察所建立的企業,常常因為其極難的模仿性,成為在殘酷商業環境中勝出的優秀企業。理解、認識企業家的這種屬性,對于我們有志于從事管理研究的專業人士而言,確實提供了巨大的幫助,同時也充實和完善了我們對企業的認知。
那么,我們有何方式去理解和認知企業家的這些屬性,并用來構建其與企業最終成就之間的關聯關系呢?
去掉企業家身上所有的標簽、將企業家回歸到一個人,或許是我們理解和認知企業家這些人文屬性的一個便捷方式。作為一個人,終極的問題,不管他(她)什么時候意識到,總歸要去思考這些抽象的話題:我從何處來?要到何處去?我來到這個世間的目的和意義是什么?我的天賦使命是什么?我想給這個社會留下什么?我為什么要辦企業?認識、理解以及對這些問題的解答,便構成了企業家用企業這個手段去演繹人生的本源;浇陶J為,人類是上帝實現其目標的管道,是上帝派來的財富管理者;佛教認為,離苦得樂、覺悟得慧、改善生命質量應是人生的目標。但不管是宗教,還是個人其他的人生觀、世界觀,最終個人對這些問題的解答,將極大地通過對自我內在的探索而確定其對外部世界的認知,從而影響到其經營管理企業的目的和哲學,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其每時每刻當下的生命狀態和生命質量。脫離對企業家個人人生哲學的正確理解,我們便會處于一個乞丐看國王的狀態,無法理解其各種行為的緣由和動機。研究企業家這個內涵豐富的群體,我們必須了解其多樣性,而這種多樣性的背后,正是其人文特性在發揮作用。
企業家的這種人文特性與其所經營管理的企業之間有著高度的關聯,因為這決定了其對所經營企業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的理解,決定了其看待企業內員工的角度。
作為一個企業家,他(她)必須同時思考兩個問題:其一,客戶之所以選擇我們并愿意繼續選擇我們的原因是什么?其二,員工之所以選擇我們并愿意繼續選擇我們的原因是什么?前者要回答企業價值問題,即企業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對客戶而言,到底有什么特定的價值;后者要回答企業管理哲學問題,即企業所提供的工作機會對員工而言,有什么特定的意義。而對這兩個問題的思考和回答,企業家的人文特性起著決定作用。
作為純粹的商人,提供產品和服務,意味著是一種買賣,意味著是一種交易;作為杰出的企業家,提供產品和服務,意味著是滿足社會的一定需求,意味著是對客戶的一種問題解決方案,他(她)的思考超越產品和服務,看到的是客戶需求,看到的是對客戶問題的解決,看到的是一種社會意義上的需求滿足,看到的是一個社會問題的解決。因此,杰出企業家的人文特性使得他(她)能夠始終前瞻性地看到社會發展演進的方向,洞察這個社會人文、政治、科技和人們生活習慣的發展方向,并早早地立足于社會的需要而提前準備能夠滿足這種需要的產品或服務;因此,杰出企業家不會迷失創辦企業的方向,因為,他(她)始終站在社會需求和企業價值的角度,思考自己企業的定位,而一旦來到轉折點,他(她)又會從其對社會、對消費者終極需求的理解力入手,找準企業定位。商人和企業家的這種區別,在前段時間房地產的狂歡盛宴中,得到充分展現:商人,盡一切可能提高容積率,利用一切營銷技巧,將房產當做資產進行銷售,其努力的方向是提高成交金額,獲得盡可能多的利潤,其思考的重點是滿足投資者(或投機者)的需求;企業家,則立足于房產的居住功能本質,從社區、小區、綠化、采光、物業管理等入手,以滿足人們安全、舒適、健康的居住需求出發,設計和建造其產品。大潮退去,我們看到了不同的經營結果。
而對于員工,商人有將其視作一種工具,就如生產線或設備一樣,一切以企業的需求入手,最大化地利用其創造產值,舍不得在員工培訓等方面投入,盡可能希望獲得直接能夠工作的熟練人員,一切圍繞企業投資者的目標,推動這個企業所有員工的工作,企業的員工是一種完全正金字塔式的結構,高高在上的行政主管位于塔尖并以行政命令和績效目標驅動各個層級的員工努力工作。而有一些企業則將員工視為合作伙伴,企業提供了一種結合其個人人生使命和發揮其天賦才華的機會,使得其個人才華能夠在企業所提供的工作機會中得到極大發揮,而其所做的工作則反過來滋養其個人才華,培養其個人能力,從而螺旋反饋,推動其在企業內實現其個人抱負,完成其天賦使命;在這種企業中,重視員工的遴選過程,重視員工個人認知,重視員工職業生涯,重視創造一切能夠將員工潛力發揮得淋漓盡致的機制,在這種企業中,企業的員工是一種倒金字塔式的結構,位于金字塔底部的公司高級主管,是教練,是資源整合者,是員工支持者,他(她)們在努力創造一種員工喜歡的內部文化,他(她)們在努力幫助員工實現他們的人生夢想,他(她)們在努力幫助員工穿越其職業發展過程中的各種瓶頸,而最終的結果,是無數帶著自己個人夢想的員工在實現自己夢想的同時幫助企業實現了一個偉大的事業理想。
全面理解企業家的這種人文特質,可以從根本上理解其為什么活著,為什么創辦企業,而這無論是對學者、投資者還是管理咨詢顧問,無疑都是意義重大的。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