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股東之間要有高度的默契
其實,想做成個事,緣分使然。
想創業的時候,碰見哪幾個人,想了哪幾件事,對于后來的結果是至關重要的。
人遇對了,事找對了,就成功一半了。
反之,在起步的時候已經可以預見后面的結果了。
創業,是把幾個人的未來都綁在了一起,大家都在冒風險了。
這個時候,可否共舟共濟?可否肝膽相照?
如果這個做不到,就有點難度了。
如果大家本身就不是很熟知,也沒有處過很多事,這個合伙就危險。
如果只是同事關系,以前在一起聊天談得來,那對于合伙更要打折扣。
有幾個股東對于合伙創業是比較重要的。
據說,2個合伙人創業成功率高,例如蘋果、微軟,而3個人的合伙容易失敗。
我是后來才看到這些書。
有道理。
2個人,一定是志同道合才走到一起的,彼此認可,沒有其它因素干擾。
為啥3個人不容易成呢?例如U-Tube.
體驗之后才明白。
3個人,如果一正兩負,一個能干或者比較強勢,那兩個弱的會自然聯合起來,這很自然,為了自己的利益。如果兩正一負,那一個弱的就待不住,會被擠走,形成2個合伙人局面。
4個的局面也經歷過,更是混亂。因為第4個進來的人,為了嶄露頭角,自然而然會加入2個人的陣營先對付那一個。當然,那一正也會引入一個形成4個,那2對2更不好辦事了。
合伙人,是不是真的知根知底?
既然大家相約創業,就言必行,行必果,如果一開始就看到苗頭不對,那趁早打住。
比如:大家約好了離職出來,結果是,一個人按照時間承諾出來了,其他人要等到6月份拿了年終獎出來,等到年終獎也拿了,人家說,家里不同意,說是要緩緩,這就不對了。
當然,理由也有,也會讓人說不出話的,看看:家里有信神的傳統啦,神是很靈驗的啊,神說了,8月份最好啊,10月份也可以,最好是明年春節后啊。
8)利益分配模式是否明確
內部的是不是明確,一般都不明確,等到有錢進來了,誰話語權大就聽誰的,那么,大家會去搶話語權,都不去做事了。按照股份只是一個方面,除了股份,有銷售獎勵,那么多少拿來做銷售獎?多少拿來做股份分紅?不做銷售的人想分紅比例大,做銷售的人想銷售比例大。原來沒有說好,后來只會爭吵。
其實,錢也沒有多少,大家現在虛擬的利益面前現形,創業必過的一關來了。
后面也引進的股東來了,來了好,公司賬面緊,正好引資。
原始股,1元1股,新進人2元1股。別人也不情愿,股份少,出資多,也沒辦法。
如果這個人擔負的是銷售的任務,那更是一邊干一邊算,心里也不舒坦。
這和打工有啥區別啊?本來創業就圖個痛快,這來了,心里不痛快不說,就是連未來收益方式都沒個具體算法。
9)產品
產品是自己研發還是代理別人的?
自己研發的,和競爭對手比怎么樣?代理別人的,進價如何?
我們就吃了虧了。進價不是個確定的數字,而是上游公司老板承諾,大家共分利潤,拋去生產成本,大家對分。生產成本是多少?很低很低,例如給個說明,物料成本+產品折舊等等,大家都信任,算算大概是幾塊錢,而他們也口頭承認大約是幾塊錢,覺得利潤不錯。
后來,等上了這船了,再看看船老大的臉色試試,那不是幾塊錢,是幾十塊錢。
單價就是賣100,刨掉30,還有70,對半的利潤是35,再刨掉項目運作成本,已是微利經營了。
本來是個專業市場,做的人不多,我們想靠著銷售的能力去拿下,因為上游公司也弱,沒有獨立開拓市場的決心和能力,本來是挺好一事。
這花了半年時間,有了突破,拿了個單子,去算賬的時候,船老大的算盤珠子一陣啪啦,就只有這么多了。
如果有市場,將來也是他的,因為客戶信息他都有。
看著船大哥的臉,我想起了一年前和他見面,談合作談未來,都是兄弟,不由得感慨。
當他知道我們的售價如此高時,他覺得幾元錢的成本他吃虧了,他列出了幾十元的成本。
10)市場熟不熟悉?不熟悉的市場,先準備好學費。
不熟悉的市場是一定要交學費的。
這一點,很多人都心存僥幸,都在想:可能我們不會,因為,,,,自己會找一堆理由。
包括現在有個朋友剛出來,準備做個金融方面的生意,自己投入也不小,他也是這么想:我已經準備很充分了,我應該不會。
是一定會的。
由于工作歷史原因,我們對于華為運營商市場和客戶都不熟悉,我們本身團隊也沒有技術人員,也就沒有選擇運營商市場,沒有走自主研發的道路,我們選擇了一個專業市場,這個市場本身就不熟悉。
想憑借著標準的公司行為如市場調研、招聘人員、市場銷售等來打開市場。
學費就開始慢慢交了。
市場調研:不熟悉,也沒有內部資料,也沒有內部人了解,從網絡了解。事后證明,這個環節做得最差。失敗的起點。
招聘人員:對行業不熟悉,不知道什么樣的人是在行,剛開始招了一個人,覺得還算可以。事后證明,隊友很重要。
市場銷售:對于行業不熟悉,對于客戶習慣、采購慣例等都不熟悉。
11)客戶關系
在創業之初,有沒有客戶關系?有了較為可靠的客戶關系再創業是最理想的。
如果沒有客戶關系,在空白的市場上創業,不樂觀,尤其是今天。
沒有客戶關系,意味著對于這個行業沒有行內人,也就沒有他的指導意見,也就意味著:創業者根本還不懂行就開始了創業。
關系在今天更重要。10多年前,任老板拿5萬可以開始創業,現在,任老板如果是當年的那個人,他拿500萬,創業能成功嗎?移動聯通的門都進不去。國外的貨貴,有什么關系?大家都明白。
12)產品
產品質量如何?能不能穩定供應?
船老大當年把他的技術吹上了天,我們不懂,只能信,還覺得發現了個聚寶盆。
后來,有一大系列的產品他不能做,只能OEM,這種市場就沒有利潤了。
他說等你們量大了我再做,OEM近來的東西,問題很多,給客戶感覺不好,怎么可能上量?
后來我們懂行了也就知道:量大了,他也不掌握這個技術,做不出來。這都是學費。
而他所擅長的產品,由于資金問題,原材料問題,不能正常供應,也是個問題。
對于陌生市場,他想憑技術,我們想憑銷售能力來進入,事實證明: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需要各方面的條件,成功不是偶然的。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