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創新不是一個新命題,但卻從未像今天這般重要,過去,我們成功地解放了生產力,而今,我們需要解放的是創造力;Made in China 已不再是低品質與廉價商品的同義詞,無論是手提電腦,還是服裝、日用品,Made in China能夠成為價廉物美的代名詞,在那個呼喊細節決定成敗的時代,呼喊六西格瑪的時代,Made in China 證明了中國的實力,但是放眼全球,頂級消費品牌中,中國依然靠后,因為Made in China 的前面,還寫著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那終究不是中國品牌,這絕不是單純的民族自尊心的問題,倘若我們不能在解放生產力之后解放人的創造力,基于創造力的品牌戰略還是一句空話。愛因斯坦說過,成功=99%汗水+1%靈感,中國企業家的勤勞與意志,舉世公認,但唯獨那1%的靈感卻如沙漠中的泉水一樣稀缺,中國為什么很難出現如香奈兒、蘋果、路易威登那樣的頂級品牌?
這個問題得從中國的文化本源去刨析,古代中國具有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而專制制度的核心就是限制、強制,對于思想的限制與權利的限制,以恩賜與恐懼為雙重手段達到霸業的目的,所以古代中國的強盛時期,典型特征總是明君、清官、順民,如何做一個順民,重要的是服從與勤勞,就算是學而優則仕的仕途,也是禁錮在四書五經之下的,八股文制度鼓勵著文的精巧,卻限制內容的反思與探索,不能作越矩的絲毫創新,至于自然科學方面,那些奇技淫巧更難登大雅之堂,而觀現今,專制權力的思想卻依然流淌在社會文化生活中,因為2000多年的毒刺全部拔出,不是一兩百年所能完成的,僵化的官僚思想從上到下禁錮著創新,設計師及工程師也不過成為權力的附庸而已,記得一則采訪,被訪者是一法國頂級奢侈品牌的高級經理,記者問,為什么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出口國,但是卻鮮有重量級的服裝品牌,這是為什么?那位經理說,他們開會的時候,設計師總是坐在會議桌的中心,哪怕老總也只能坐在設計師的旁邊,但是中國卻相反,坐在會議桌中間的一定是老總,而設計師總是靠邊,甚至靠后而坐,試想,畏于權力,縮頭縮腳的設計師能有好作品嗎?企業的專制文化與創新力水火不容,必欲除之而后快,否則企業創新從何而談!
同時,用人觀念僵化,特別是許多國有大型企業,記得龔自珍在其《己亥雜詩》中寫道: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這話用到現今,依然是擂鼓相當,學歷崇拜之風日甚一日,很多大型企業非碩士不招,唯學歷論者認為,高學歷者強人多,低學歷者強人少,從概率來計算,縮小擇才范圍,能夠減少HR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其效果卻令人側目,因為高學歷不等于高素質,更不等于高能力,現在高學歷低素質的人比比皆是,這樣的擇才效果,除了使得企業的外形比較威武以外,其創新能力依然是處下而不驚,有的企業唯經驗而擇,我從不否認經驗的重要性,我甚至認為經驗相比理論更為重要,因為經驗本身是靈活的、直接的,而理論是固定的、間接的,企業實踐的環境又往往會超越理論所能詮釋的邊界,這就需要經驗的靈活運用,但是經驗主義并不是萬能的,特別在創新領域,經驗會像理論一樣變得狹隘,作為一個優秀的創新性人才,善用的不是理論與經驗,而是他的直覺,屬于他自己的直覺,屬于他自己的價值主張,而這種獨創性一定是山寨企業所缺少的,因為后者只是低成本與高效率的廉價結合,而獨創性是個體對世界的一種自我意識的表達,突破所有的教條與經驗的束縛,進行顛覆性的創造,只有這樣的創新者才有資格獲得那1%的靈感,而這不是理論與經驗所能賦予的。
要成為一個創新型的企業,首先必須要去官僚化,使扁平化的組織結構易于傳輸那些思想與信息,杰克韋爾奇說,要讓創意與思想像光速一般在GE內部傳播,這才是創新性企業的所應具備的,設法建立民主參與型的企業文化,這才是企業創新的沃土,同時,要清楚,企業創新能力的進步不是籠統的,大躍進式的,而是一點一滴的積累、一步步的改進與完善,創新能力的根源在于組織成員的自我完善與修煉,真正強大的企業,絕不是擁有雄厚的資本、先進的設備、英明的領導,而是中基層員工卓越的素質與能力,只有每一個員工都能在企業中使自我價值的得以不斷完善,才能逐步成就一個偉大而能傳奇的企業。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