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號文件下發,依然關注三農。本次文件的一大突破,是提出在中國組建家庭農莊。
早在三年前,我在回鄉調研時,即已發現老家的衰敗,提出了突破傳統的家庭聯產承包制,組建大農莊,在兩會期間,亦提出組建大型農莊,本次一號文件,也算是對我的一種回應。
不過,家庭農莊,只是半吊子。中國更需大型農莊。而非以家庭為單位的農莊。此外,農村的改革,需要高屋建瓴,全盤謀劃,不能對當下的農村種種困局進行突圍,改革就難以成功。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事實上,農村土地,只有承包,根本沒有聯產。除了國營農場之外,中國廣大的農村,都是以家庭為單獨,小敲小打,勞動模式,退步到原始的刀耕火種時代,一度盛行的機械化,幾乎被中斷。
由于土地非私有,目前的農業產業,均無法實現大規模機械化,規模化,所謂的農莊,都是私人從以村為單位的“集體”那里租借的土地,而農戶私人之間,是無權聯合的。或者一旦私人聯合,出現糾紛時不保護出租者。由此,逼迫農民基本的種植業,只能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
傳統農業的三個要素,土地,勞動和資金,都出現了缺位,土地是媽、勞動是爹、資金是兒,如今,土地并非私人所有,農村勞動力外流,資金看不上農村,出現了“媽被霸占,爹已私奔,兒不歸家”的怪局。
未來,要打破農村困局,需要走“聯產”的道路,加大農業機械化,規模化,商業化。
目前,之所以很多人不愿意務農,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個體家庭經營農業利潤低,如果能夠實行規模化,則可以提高效益。
以筆者所在南方農村為例,村子中的水稻田,被以斗(半畝)為單位,分成了上百份,每家的水稻田,都是通過抓拈,優劣搭配,由此,家家戶戶的農田,都互相分割,推高了經營成本,比如旱季灌溉,每家都得一個小塊一個小塊地租用抽水機,到了收割季節,亦無法施展收割機。由此,機械化亦無法實現,農業成本高,效益低。
因此,未來,農村應該推行所有權與經營權,收益權的分立,農民以家庭為單獨,可以選擇自由合作,組建農莊,按照股份或者農地大小分紅,實現真正的“聯產”,建立大的農莊,這樣,農業規模化,機械化之后,不僅可以降低成本,還可以擴展產業鏈,發展農產品加工工業,同時,還可以進行多元化經營。
此外,一號文件,還需要配套,當下,農村有極大困局,未來要振興農業,亦需從此入手。在農業領域,進行革命性的變革。
第一,農產品的價格沒有放開。中國的糧食價格依然偏低,最直觀的感覺就是種地不賺錢。對策是未來提高補貼,讓國家虧本,讓老百姓賺錢,而不是讓老百姓沖鋒在前扛住糧食價格。國家做出犧牲而不是農民做出犧牲。
一個國家的真正發達,不是體現在工業文明程度有多高,恰恰是體現在農業發展水平上。在多數現代國家國家,農業都屬于一種弱勢產業,正因為如此,這個國家是否具有遠見,可以從其對待農業的態度上看出來。在眾多國家紛紛拋棄“見效慢”的農業時,作為世界第一強國的美國,卻仍然堅守農業。美國每年都給予農業巨大的補貼,因此,在美國搞農業,農民賺錢,而國家并不賺錢。
世界第一農業大國是哪個國家?很多人不假思索地認為,不是中國就是印度。這種刻板印象一直存在。事實上,世界上真正的農業大國是美國。美國農業的產量世界第一,農業產業的組織效率也是世界老大。從經濟層面來看,美國的農民或者農莊主可以賺錢,但是美國的農業是虧本的,美國政府并沒有想從農業獲取收益。不僅僅是美國,在發達國家的農業,多數都是國家不賺錢,但是農民賺錢。在亞洲,日本亦推行了多項補貼制度,一個農民家庭的年收入,可以達到1000萬日元,大約等于人民幣70萬。國家的遠見,就體現在對農村有足夠的敬畏和尊重。但是中國不是這樣,國家在糧食方面不愿意承擔虧本責任,由此不糧食價格提高不足,農業補貼過少,成本讓農民自己扛了,民眾種糧不賺錢。造成農村衰敗。
從產業效益來看,工業要明顯強于農業,所以很多發展中的國家實行的是趕超戰略,在這種趕超戰略的總體規劃之下,往往他們會犧牲農業。不光是中國,很多后發國家都優先發展工業。這種模式對國家的未來發展是極其不利的。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