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有點兒像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MSN是前者,它覺得這個東西戰略上面意義重大,就投入巨大的資源,哪怕它不賺錢、用戶起得比較慢,也得做;QQ就是優勝劣汰,用戶抉擇,即使這個產品有別人開始做了,也可以嘗試一下。其實我覺得,蘋果也是計劃經濟,開始它是異類,它來一步步引導你使用它,別看現在風靡,以前它也是小眾的嘛!
在定位上,MSN非常清晰,它相當于實名制,以熟人社交為主。你必須要知道對方的ID,否則沒辦法查找,不會有陌生人去加你,你也沒法去加別人;QQ里面都是匿名,還有個查找功能,可以根據年齡、地域等來查,那時候還流行網友見面,小年輕們想要接觸社會,QQ也算是當年的“約炮神器”了。MSN主打白領,是已有圈子的維護,而QQ是結識。所以我和老外談論這兩款產品,用到的兩個單詞是Discovery和Maintenance。
其實大家一度也唱衰QQ,它的用戶群體都是十幾歲的年輕人。包括現在我都覺得,它不應該成為白領用戶的首選。MSN衰落之后,應該會出現新的產品。現在我發現微信可以起到這種作用,因為微信也是從白領這邊開始起來的,所謂的那些精英群體,用戶中很大一部分跟MSN有重合。這說明大家并不完全對QQ滿意。微信如果主推桌面版的話,大部分人都會轉到微信上面去。現在其實QQ是承載了陌生人社交和熟人社交的雙重角色。
但從另一個角度,MSN衰落的時間與谷歌、蘋果崛起的時間是差不多的。在中國,這又是伴著開心網、人人網、微博起來的時間段。
谷歌一發展起來,MSN在美國就開始往下掉。在2002年、2003年的時候硅谷很多學校都開始用LINUX,但是無法與MSN兼容,那邊用戶遷移到AOL、Yahoo! Messenger;后來都跑到Gtalk上面去了,再后來Facebook、Twitter出現,大家就不流行聊天了。美國人喜歡“異步”溝通,你發給我一個東西,我不需要馬上回給你,比如說電話留言、郵件。美國人時間管理比中國人好,這是一種文化的細微差異。
在中國,早期IM其實是充當了社交網絡的角色。后來等到人人網、微博起來之后,分流了一部分人。那上面的一些信息,原來是通過IM里面的“聊天群”來實現的。MSN那時候開始加速沒落,聊天群它也沒做好,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辦法組建一個群,而QQ群則是由來已久。MSN的Spaces有一段時間也很火,而且會把用戶文章的標題放到簽名里面來滾動更新,所以我說MSN的戰略規劃是非常宏大的。但很可惜,這些動作都是它快不行了的時候才做的。
好好研究MSN的處境,我發現,它的每一個問題單獨來看都不是特別重要的,但恰恰又是用戶體驗里面一個不可缺少的一環;它輸就輸在細節上,而細節最后很致命。它當年的成功,只是因為當時用戶沒有更好的其他選擇。
不過,這又讓我聯想到微信的處境。沒錯,我對它有些擔心。它的興起,一方面是因為用戶在往手機上轉,另一方面是以往的IM里面垃圾信息越來越多,就像QQ上的人亂七八糟的,又都是用網名。垃圾關系越來越多的話,這個社交網絡或者通信工具的價值會不斷下降,維護成本也越高。但是說白了,在我看來,微信的核心仍然像QQ一樣,也就是結交陌生人,很難保證過一段時間不會發生QQ之前的問題。
也許這類產品都是周而復始的循環,什么時候它變得臃腫,就需要被顛覆。就好像你的電腦硬盤不斷地被塞進去東西,塞到后來的話,你唯一需要的是更新換代,換一臺新電腦,而不是再去優化,再怎么優化它也都是亂糟糟的。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