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企業的中層領導正在接受培訓,中間某高管駕到,應邀講幾句。此高管為女性,剛過三十,業績斐然,深得CEO賞識。面對在座大多比她年長的中層,開口第一句竟是:“優秀是一種習慣。我不解釋,你們去理解。”
無疑,優秀是一種習慣。這位高層的整個演講過程中,那種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優越感,讓我思考一個問題:優秀到底是一種好習慣還是壞習慣?答案也許是:皆然。
我們熟知《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但是,任何好的事物,都有壞的一面,習慣何嘗不是如此?那些壞的習慣,又何嘗不是優秀品質的必然行為表現?好壞,只不過是修辭上的褒貶,而一個心理學上的特質,往往兼有好壞兩面,你要高效嗎?要么照單全收,要么與高效無緣。
壞習慣之一:功利
這一點的學名叫做馬基雅維利主義(Machiavellianism)。好的一面是戰略思維,即目標、手段鏈接緊密,做事有章法,絕對不會為了做事而做事。他們的目標系統構成一個戰略地圖,這種優秀品質發展到極致,就是把自己人生大大小小的目標也畫成一幅戰略地圖。這樣一來,不僅自己累,而且讓別人望而生畏。在周圍人看來,他們做事目的性太強,計劃性太強,憎恨做無用功,惜時如金,因而顯得急功近利。做什么事,交往什么人,都基于價值估算。功利的結果就是:他們只有合作伙伴,沒有朋友。
壞習慣之二:單調乏味
高效的代價是生活。高效人士有毅力,我對毅力的定義是:為了長遠目標克制欲望,自己跟自己過意不去的能力。毅力就是用來收拾自己的。高效人士收拾自己都成習慣了。俗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說的就是這類人。魯迅說:“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寫作上了”。喝咖啡多好啊!跟朋友喝咖啡多好啊!有朋自遠方來一起喝咖啡多好啊!可高效人士不這么想,他們很少為了快樂地消磨時光而喝咖啡;就算喝咖啡,往往也是為了工作。他們早餐、午餐、下午茶、晚餐都在跟人談事兒,根本不知道咖啡味道如何,心思都在事情上了。
高效能人士陣營里甚至有人放言:Never eat alone! 字面意思是:絕不獨自用餐,實質意思是:不談事兒不吃飯。此言一出,即成為此族類的座右銘。他們以這種心態約你吃飯飲咖啡,難免單調乏味,席間缺少幽默感,他們心里有事兒,不能放松,害得你也不能放松。他們交流的是信息,有商業價值的觀點,而絕少交流情感。其中有些人不缺乏社交技巧,寒暄起來可以迅速拉近心理距離,但往往話鋒一轉,三句話不離生意經。這個轉換來得太快,讓人覺得不解風情。總之,你可以用追求卓越來贊美他們,但他們的另一面就是沒有生活。你可以說他們專注,因為人的精力有限,事業生活難平衡。
作為測評師,我喜歡問:“你怎么平衡工作與生活?”GE前CEO杰克·韋爾奇認為工作與生活之間沒有平衡,只有選擇。我問到的一位高效人士說:沒有工作,就沒有生活;另一位高效人士干脆認為:工作就是生活。這兩位,我都給了高分,但他們單調乏味。
毅力的極致就是完美主義。眾多高效人士過著強迫癥式的生活。一個真的患有強迫癥的高效人士,是富有傳奇色彩的霍華德·休斯(Howard Hughes),他是美國著名航空家、工程師、企業家、電影導演。在旁觀者的眼中,他幾乎實現了所有男人的夢想:論財富,對他來說是與生俱來的;論美女,在他身邊用“如云”來形容毫不過分;論創造,他可以設計飛機;論創業,他曾經擁有拉斯維加斯賭城;論改造社會,他徹底改變了當時拉斯維加斯的黑社會形象,讓賭城成為紳士淑女的樂園;論冒險,他在兩次駕駛飛機繞地球飛的過程中失事,僥幸沒死。他嫌現實還不夠刺激,于是進軍好萊塢成為導演,他死后成了幾部電影中的人物。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成功人士,人生卻以強迫癥收尾。表現之一是吃豆子的方式——必須把豆子從大到小排好順序,然后再吃。貝克漢姆帥,成就驕人,也是個強迫癥患者。他會花幾個小時把家里的雜志擺放整齊,買襪子一定買雙數,這樣摞起來才可能一樣高。看他在電視上接受采訪的樣子,迷人的同時,是否有些拘謹?
壞習慣之三:成就型焦慮
高效人士因成就動機強烈而時常陷入挫敗感。他們要么抱負遠大,要么精益求精,或者十分在意臉面,或者內心懷有夢想。如果說知足常樂,那么不知足則常有挫敗感,仿佛沒有成就感就活不下去一般。他們憎恨失敗,把每一次機會都當成孤注一擲,時常陷入焦慮,這種焦慮狀態隨著準備工作的完成而得以緩解。焦慮狀態可以讓高效人士暫時放棄任務以外的活動,專注于迎接挑戰,但往往給周圍人帶來壓力。他們對自己要求高,對別人也如此,所以,他們也帶給別人挫敗感。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