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軍火是一門古老的生意。多少年來,人們一直在爭議軍火生意究竟是出售死亡,還是輸出和平。正因為此,軍火生意通常都在幕后操作,鮮為人知。
中國自1950年代就提出“不當軍火商”的口號,一直以無償援助為主。直到1970年代末,才有了軍售概念。近五年來,中國對外軍售逐漸擴大市場份額,躋身全球第一梯隊,排名第五。飛機、艦艇和導彈逐步成為中國軍火出口的排頭兵。
國際軍火市場的競爭,逼迫中國長期處于嚴密計劃下的軍火生產管理體制發生改變。“梟龍”戰機這一產品更是提供了另一種與需求方共同研發、定制武器的思路。
南方周末本期專題爬梳了中國二十多年來的軍售歷史,并解剖了“梟龍”戰機的整個研發生產銷售流程,試圖為讀者了解中國國防工業改革提供一個窗口。
揭秘軍火生意:一架戰機如何“賣”出國門
自1979年武器開始和服裝、玩具一樣成為中國的大規模出口商品以來,中國對外軍售沖到了全球第五名。其中,“梟龍”戰機功不可沒,成為中國航空工業史上迄今最大的一筆生意。
在中美俄三國軍售大戰中,“梟龍”戰機作為專為巴基斯坦設計制造的產品,改變了中國以往“有什么賣什么”的軍售模式。
“中國對外軍售全球排名第五。”兩個月前,一份來自北歐權威機構的報告作出了這個令人意外的結論。
2013年3月18日,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發布的報告《國際武器交易趨勢》表明,過去五年間,世界軍火貿易交易量同比上升了17%,美國和俄羅斯依舊占據著軍火出口的頭把交椅,而德、法緊隨其后,中國取代英國,成為世界第五大軍火供應商。
英國出局,中國進入第一梯隊,被報告稱為冷戰后國際軍火交易格局最重要的變化。在前一個五年,中國的排名僅為第十。
這家位于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是國際軍控領域的權威研究機構,其發布的研究報告亦被中國官方認可——外交部發言人姜瑜曾在發布會引用該報告關于中國的研究數據。
自1950年代開始,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就對國際主要地區的武器交易進行跟蹤記錄。最新的數據顯示,過去五年,中國軍火出口量同比增長了162%,從世界軍火出口中分得的蛋糕從2%增加到5%。在中國的軍火出口結構中,銷往亞太地區的占74%,非洲占13%。購買戰斗機、潛艇和飛機的巴基斯坦,為中國武器裝備出口貢獻了55%的交易額。
“中國排名的上升,主要是巴基斯坦的緣故。”報告參與者、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武器轉移計劃處主任保羅·霍爾頓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
在出口巴基斯坦的中國武器中,“梟龍”戰機就是中國專為巴基斯坦研制的一款“外貿機”,其高昂的價格為中國軍售排名躥升作出巨大貢獻。
量身定做的“外貿機”
在“梟龍”的研發過程中,國內各大軍火巨頭不僅突破了門戶之見,還將巴基斯坦的科研單位和工廠納入了產業鏈條中。
“梟龍”的中方編號為FC,意即Fighter China No.1。
因為這個編號,在國內各大軍事發燒友論壇上,“梟龍”被戲稱為“發財”,這和最初研發目的似乎不謀而合——“梟龍”是一款為巴基斯坦空軍量身打造的戰機,是中國軍工企業針對海外市場而主動推出的首款“外貿機”。耐人尋味的是,中國軍隊并未裝備該型戰機。
據《中國航空報》消息,2009年3月,在前期8架飛機的基礎上,巴基斯坦又和中國簽訂42架“梟龍”購買合同,合同金額10億美元,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單筆最大的軍貿訂單。
以往,中國用于出口的武器,主要是槍支、輕型火炮、小型艦艇,基本是“有什么賣什么”,專門的“外貿機”則是個新鮮事物。
1999年,“梟龍”項目誕生時,恰逢印巴關系高度緊張。巴基斯坦空軍處于劣勢,只有353架戰斗機,而印度的數量為738架。1998年西方對巴基斯坦實施武器禁運。英國《泰晤士報》當年的報道披露,時任巴基斯坦總統穆沙拉夫向北京求助。
中巴雙方的初步合作意向,在1992年就已達成,此后又經過了7年的“馬拉松式”談判,最終在1999年初簽署正式合作協議。
因為是外貿機,與以往武器研發由國家財政埋單不同,“梟龍”所有項目資金,除巴基斯坦軍方(卡姆拉航空工業集團)投資外,中方(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總公司和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也承擔了部分,形成了“共同投資、共同開發、共擔風險、共享利益”的“四共”模式。
中方投資者“中航工業集團”,是十大國有壟斷軍企中專供航空軍品的戰斗機生產商,擁有二十余家公開上市公司,2012年第四次入選《財富》世界500強。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