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已成為多數人的必需品。目前我國手機用戶已突破11億,平均每10個人就擁有8部手機。同時,垃圾短信也鋪天蓋地涌來,各類廣告、詐騙信息嚴重影響到我們的生活。這些垃圾短信從哪里來?誰在受益?誰來監管?今天是“世界電信日”,《每日經濟新聞》為您揭開垃圾短信背后的利益鏈。
困擾大量用戶的垃圾短信,竟源于電信運營商對集團短信業務的審核不嚴,甚至還有利益牽涉其中?
近日,一位電信運營商內部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垃圾短信的群發平臺,大多是利用運營商業務體系中的一種集團短信業務渠道來達到發送垃圾短信的目的,“集團短信業務是以公司、單位為申請者的形式進行辦理,申請者可以獲得一個服務號碼,通過運營商提供的設備連接至行業網關發送短信。發信者通過賬號、密碼進行登錄鑒權”。
對此,與運營商合作多年的電信業深喉人士林方(化名)告訴記者,目前國內的垃圾短信產業,已經形成了少數一級代理商掌握運營商核心資源、大量分銷商拓展市場的產業分工體系。對于垃圾短信泛濫問題,三大運營商則涉嫌存在屏蔽失效、投訴無用、縱容違規、利益叢生、輪流坐莊等五大問題。
疑點一:
屏蔽失效
2012年,工信部發布的《關于組織開展端口類短信群發業務清理整頓專項行動的通知》顯示,目前存在部分電信企業利用自有短信通道,使用自有端口和個人通信號碼違規開展經營性垃圾短信群發業務的問題,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要求運營商加強垃圾短信發現、過濾能力,盡快在全國范圍內部署垃圾短信發端、收端過濾系統,在全國范圍內建設垃圾短信發端、收端過濾系統。
林方表示,屏蔽垃圾短信,在技術上完全是可行、有效的,短信發送首先要經過運營商的短信網關,短信網關上設有的攔截機制可以對關鍵字進行過濾,問題在于,現在很多發送端根本沒有對關鍵字進行攔截,垃圾短信得以暢通無阻。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后發現,在執行中,運營商對手機號卡發送的短信啟用了屏蔽機制,也就是說普通用戶如果發送帶有垃圾短信關鍵詞的短信,達到一定數目(一般為5~10條)時,相應的手機號卡就會被運營商強制關停短信功能。“但是這套屏蔽機制卻并沒有對運營商自營的106(開頭的號碼)群發短信產生作用。所以用戶收到的很多106短信里面實際都有垃圾短信關鍵詞,如現新房、詢、開盤等類詞語都堂而皇之地隨意出現。”林方說。
去年,工信部曾嚴打過運營商的商業短信端口,隨后各省陸續建立起了屏蔽外省發送來的垃圾短信的防火墻。林方向記者透露,“但是今年以來各省又陸續撤掉了防火墻,讓垃圾短信暢通無阻,即使沒撤下來的,發送短信的省份的運營商也研發了新技術,攻破了防火墻。這也是大量短信代理商宣稱可以做到全國無屏蔽的重要原因。發送垃圾短信,沒有運營商的技術配合是根本無法實現的,所以遏制垃圾短信,還是需要運營商管好自身。”
記者在暗訪中也發現,群發短信的公司并未對廣告主發送的內容作任何關鍵詞限制,并且可以隨時向三大運營商的任何號碼無障礙地推送垃圾短信。
【對話】
記者以某品牌女裝負責人的身份,與一位短信群發平臺提供商的業務員進行了業務洽談,以下為洽談中的部分對話: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對話中簡稱NBD):你們公司是直接跟運營商簽約還是二級分銷商?
業務員:我們是一手分銷商,直接合作的運營商是上海移動。過半通道都是由上海移動發放。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