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知道一個企業都是從小長到大的,別著急,而且創業大概有一年半到兩年是瓶頸期,特別難,然后突破瓶頸組織成長,組織膨脹、業務膨脹,然后陷入經濟危機,這時迅速調整,調整過來就好了,調整不過來就死掉。所以我清楚,頭兩年要克服瓶頸,之后要控制組織,有了這樣一套東西以后,我們心平氣和了,知道一個企業要做大要有很多年時間。”——馮侖
很遺憾,在首次創業失敗后,才看到上面這段話,但也很慶幸,在下一段未知的新征程開始前,有了這醍醐灌頂般的領悟。
還記得創業之初,一位投資界的資深前輩曾語重心長的對我說過這么一句話:“頭一次創業,別著急,多積累經驗!” 當時嘴上應著,心里卻是一萬個不屑啊—不就是做個小小的頁游么?對于我們這個集合了諸多大公司精英的團隊來說,那還不是手到擒來的事情嗎?
一轉眼,已經過去兩年多時間,加班加點打造的兩款產品,一款在海內外都曾發力運營,簽約的都是國內比較有實力的運營商和運營平臺,進行過千萬級別的推廣,卻收入慘淡。另一款投入了公司大量的人力財力,一度被國內多家一線運營平臺高度關注跟進,最終卻是胎死腹中,而高峰期曾多達近40人的團隊,如今也已是各奔前程… …
團隊中許多人都曾嘆息:我們曾那么接近成功,真是可惜。
也有一起奮斗過的兄弟,埋怨運營商的拖拉讓我們錯過了黃金時期。
我也同樣郁悶過,痛心過,不甘過。
但在痛定思痛后,我卻陷入了另一面的沉思: •如果說成功的機會,我們沒有抓住,那失敗的風險,我們是否有去盡力規避呢? •如果說一些外部因素導致了我們錯失一些時機,那我們是否有主動出擊,及時調整修正呢? •如果說過快的擴張給我們帶來了資金上的壓力,那我們是否有果斷抉擇,迅速反應,甚至有壯士斷腕的決心,來力挽狂瀾呢?
沉思,反思… …
許多個不眠之夜,這兩年的林林種種,全都浮上心頭… …
2010年的那個秋天,一次偶然的機會,與一位很有實力的投資人談起創業的事(未經本人允許,這里就不寫資方的大名了)。其實早在08年我們就談過相同的話題,但因為種種原因,這個事情擱置了,直到這一次,雙方終于達成了一致,我們決定做一家網頁游戲開發公司。
一個月的時間里,核心團隊就全部到位了,為了團隊成員的穩定,為了更加激勵斗志,團隊里8個人占有了比例不等的股份。當時包括資方和一些朋友都問我為什么這么多人拿股份,也有人勸我不要分出去太多,將來做大了不好控制之類的。不過我想的不同,這8個人其實屬于正副兩個職位,或者說,每一個核心崗位都有一個備用人選,即使走掉一個,也能立刻有人頂上,不會對團隊的穩定架構和產品的開發進度造成大的影響,因為我聽過團隊中因為主程或者主策走掉導致失敗的案例太多了,因此在初期,團隊的穩定被我放在了首要的位置。 現在看來,當初的這個決定,雖然在初期的確起到了團結穩定的作用,但在中后期卻凸現出管理不便、意見難以統一等弊端。
當公司成立4個月的時候,我們的首款產品也算完成的七七八八了,為了給產品上線鋪路,公司又聘請了一位市場商務總監。隨著他的到來,我們開始組織業內有意向合作的平臺到公司進行體驗,另外也請一些用戶到公司來體驗,收集了很多有用的改進資料,也有不少的合作意向讓我們可以繼續談下去。公司一切都在朝著預期方向發展。
接下去的兩個月里,我們開始篩選運營商。這時我們面臨兩個選擇,獨代還是聯運。其實聯運在當時已經是很成熟的運營模式,但是很多條款都涉及到自備服務器、帶寬、客服、運維等問題,而且以我們小公司的談判籌碼,是很難拿到首發金這樣的東西的。一旦聯運,很可能未來三個月內我們仍然沒有收入,那么公司賬面上那些錢就會開始吃緊了。深圳的人工開支本來就不低,20個人的團隊,一個月怎么也得15萬的成本吧。最終我們選擇了獨代,獨代至少能讓我們拿到一筆還算可觀的代理金,對公司長遠發展還是很有利的。
一旦選定了獨代這條路,我們很快開始和幾家比較有誠意和意向的運營商開始洽談,并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完成了運營商的選擇,上海**的誠意、產品推廣規劃和未來的合作藍圖最終打動了我們,當然,在當年可以算是較高的獨代金也是吸引我們的重要原因。
國內獨代塵埃落定,我們拿到了公司成立后的第一筆錢,現在想來,在這個時候,我們犯了兩個錯誤,而這兩個錯誤,對公司后來的發展,影響巨大!
一來,我們開始盲目樂觀,這種盲目樂觀情緒,感染延續了很長一段時間,甚至一直到了產品真正上線運營前,我們總是看到運營方為這款產品準備了多少人的運營團隊,把這款產品放在了多么重要的戰略地位,為這款產品將會投入多大的推廣資金等等,卻忽略了對方雖然已是一家成功成熟的運營商,但僅限于端游,在頁游運營方面,他們還是新手。
而盲目樂觀導致的另一個錯誤,就是盲目擴張。迅速的開啟了一個未經嚴肅驗證的新項目,然后又迅速的將公司的規模擴張到了接近40人----公司后來的困境證明,新項目的開啟以及人員的迅速膨脹,不禁分散了我們開發的精力和重心,也讓公司背上了沉重的資金包袱。
國內的獨代談妥后,這款產品在一段時間內按部就班的進行著開發,運營方承諾的千萬級別的推廣投入和3月份的公測規劃,讓我們所有人都感覺成功將至!是,這是進一步的盲目樂觀,而隨著我們的商務總監又開啟了港澳臺的洽談,大家更覺得,公司一切都朝著極好的方向發展。
在當時,有近10家運營商對我們首款產品的港澳臺代理權十分感興趣,而其中以臺灣兩家運營商最為迫切想拿到這款產品,其中為了拿到這款產品,派駐了一個商務經理呆在深圳,而另一家的副總更是親自從臺灣來到了我們公司,跟我們進行長談。
前者在臺灣是數一數二的頁游運營商,而后者只能算是個中型的本土運營商,考慮到國內的運營我們已經選擇了一家并非一線的運營商,盡管中型的這家運營商表現得非常有誠意,甚至準備了詳細的運營規劃,但我最終還是決定把首款產品的港澳臺運營權交給那家數一數二的臺灣運營商。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