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設計出對的產品,白手起家的企業也有可能發展成市值數百萬甚至數十億的公司。無需花錢做廣告、搞營銷,無需組建銷售團隊,風投家們也會互相廝殺得頭破血流。
你也許會覺得,這樣的說法未免有點看上去很美,卻不實際。這也不免讓人聯想到深夜電視廣告上那些忽悠人的快速致富訣竅,或者郵箱里新一波騙人錢財的垃圾郵件。但是,在Web 2.0時代,不少標志性的公司——Hotmail、eBay、PayPal、MySpace、YouTube、Facebook,以及相對上線才不久的Digg、LinkedIn、Twitter和Flickr,甚至數以千計引導著正在崛起的“社交媒體”的微件制造商們,都是踏著這樣的步伐走過來的。
他們成功的訣竅,便是設計出了人們真正需要的產品。這種強烈的需求,使得用戶們心甘情愿地在自己的朋友、家人、同事和同伴圈內,推廣他們的產品。這便是Web2.0的美妙之處:你能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培養企業,讓它在極短的時間里創造出驚人的價值。
而這些企業之所以能夠成功,離不開身后“病毒循環”的支持。過去10年,全世界最成功的企業之中,一半以上都是病毒循環的受益者。這種盈利速度之快、規模之大、起點之低的創業方式,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商業奇跡。
病毒式商業模式
“病毒”一詞雖然是從流行病學中轉用而來,以解釋網絡上用戶之間傳播信息的方式,但互聯網的病毒性與自然中的病毒性卻不盡相同。在互聯網上,用戶們充滿熱情地散播信息、意見、博客鏈接、照片、視頻,以及互聯網服務。
想起來真令人不可思議——如此深刻、強大,且具有盈利可能的事物,竟然被我們忽視了如此之久。曾擔任MySpace、hi5等其他社交網站廣告執行官的企業家安德魯·陳(Andrew Chen),對此有一個簡單的解釋:這個至關重要的洞見“價值不菲”,而那些為數不多的、理解了這一概念的人“都在拿它開公司賺錢”。
在陳眼里,病毒循環是“當今世界上最高級的直接營銷政策”。此外,它還從不犯錯:病毒循環就是營銷,但它已經跳出了營銷的傳統框架。
所謂“病毒循環”,是指將產品的病毒性與功能性相結合。簡單來說,是指公司依靠用戶吸引用戶來實現增長。只要用戶使用了產品,他們便同時也傳播了產品。
病毒營銷可分為三個大類:病毒循環、病毒式網絡,以及雙重病毒循環,其中最后一項為前兩者的結合。相對來說,制造一個簡單的病毒循環非常容易。1996年,Hotmail在每一條信息的文本里都鑲入了能讓用戶建立自己郵件帳戶的鏈接,于是在30個月內,Hotmail的用戶就從0人增加到3000萬人。YouTube建立病毒式機制的方式是允許訪客在自己的博客或MySpace頁面上插入導向視頻的鏈接,看到這些視頻的人越多,被嵌入的鏈接數量也就越多。很快,數以千萬計的用戶就被直接帶到YouTube上。
能讓產品的規模以像滾雪球一樣暴漲的,還得數eBay、Facebook、MySpace、Twitter等病毒式網絡。它們所共同打造的生態系統,為其他行業的繁榮提供了條件。
“病毒式實踐模型”是“增加聽眾數量最便宜的方法”,合廣投資的威爾遜如是說。一個病毒式網絡的規模越大,其發展速度也就越快。一旦其獲得了超常的增長速度,想要準確地預測其增長速度也就成了可能:它將以均勻的速度穩步擴散,并最終擁有無可撼動的地位。到那時,即便什么都不做,其用戶數量也會持續增長。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