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好產品是前提
我們傾向于主動將有趣或好玩的段子和產品,傳播給自己社交圈內的成員,無論他們是郵件地址簿里的聯系人,還是Facebook的好朋友、博客上的訪客、Twitter上的粉絲,抑或論壇里的跟帖人。
畢竟,如果Facebook上一個朋友也沒有,你會去注冊嗎?如果沒有分享照片的功能,你會去用Flickr嗎?如果eBay上一個買家也沒有,你會去那兒發帖賣東西嗎?如果沒有人接受PayPal作為付款方式,你會用它嗎?僅僅在Hot or Not上瀏覽照片、根據照片人物性感程度打分,而不分享這一經歷,是不完整的——用戶們深知這一點。
那些依靠病毒循環的企業們所要利用的,便是這一特點。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病毒循環的長久成功需要有一個前提,那就是你的產品是人們真正喜歡的。
“除非產品真的很好,不然很難擁有很強的病毒系數。”風投家威爾遜表示,“你可以在一個很爛的應用程序里設計一個病毒誘餌,但如果它真的很差,用戶們就不會走上病毒循環的道路,企業也會面臨倒閉。”如果你打造出人們真正喜歡的產品,用戶們便會自發地幫助你的公司成長。用戶在使用產品的同時,也是在推薦這個產品。
其實,病毒式商業模式并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
在Facebook或MySpace誕生半個世紀以前,硅谷是美國赫赫有名的產梅之鄉。而以生產樣式別致的塑料食品保鮮容器聞名的廠商特百惠,此刻就已經在利用廣大女性社交網絡建立龐大的病毒式銷售循環。它建立起了一個叫做“理家會”的女性社交組織,其運營模式主要為:新加入的經銷商利用關系親密的友鄰和親屬所組成的人際網絡安排聚會。派對女主人邀請社交圈內的女性朋友出席,成為一種口耳相傳的傳播體。事實上,理家會的每一個成員都是潛在的銷售員,病毒元素早就鑲嵌在它的營銷公式里。
不過,最適合“病毒”生長的,還得數沒有任何摩擦力的互聯網。在這里,足夠多的點擊率就能將一條信息傳播給數千萬人。
制造正反饋循環
值得一提的是,企業所要利用的病毒循環一定要是一種正反饋循環。負反饋循環制造負面循環,它使得投資者拋售股票,引發股市下跌,導致更多負面消息產生,從而使更多人賣出股票,循環往復。
病毒循環在被正確使用的情況下,其結果應該像魔法一樣產生能夠自我復制、海納百川般的增長。換言之,就好比銀行賬戶里的復利一樣:一個用戶變成兩個,然后變成四個、八個,直到一百萬個,甚至更多。
風險投資家們也紛紛被以病毒循環作為商業模式的企業所吸引。毫無疑問,彼得·泰爾對Facebook那50萬美元的成功投資對此功不可沒。如今,根據每個人對Facebook的估價不同,泰爾的投資已經升值到3億~ 7.5億美元之間(至少名義上如此)。紅杉資本早期投資YouTube的魯洛夫·博塔,也把賭注押在了病毒循環之上。社交網絡Ning募集到1.04億美元的風險投資,而專門制造照片幻燈片工具的微件公司Slide,則從富達投資拉來了5000萬美元,還被普信資產管理給出了5億美元的估價。合廣投資的執事股東弗雷德·威爾遜曾開玩笑,戲稱自己在考慮要不要把公司名字改為“病毒投資”,畢竟每年公司2000萬美元總投資的三分之二,都進入了病毒循環的公司,其中就包括Twitter Cye.com.cn。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