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完美
說完了迷信技術,再來看看“追求完美”這條美女蛇。
參加過高考的人都知道,如果水平并不差的話,在規定時間里都可以做完題目。但是就有很多人語文沒有答完,因為語文有一個題目是作文題。
在短短的幾十分鐘里,如果要按照寫論文的方式寫作文,想好每一個段落細節的寫法,在逐字推敲之后,再下筆就來不及了。相信更多的人都是先閱讀題目,有了一個大體的思路就提筆,一邊寫一邊思考,就能在規定時間里完成考試。
高考讓我們每個人在上大學之前就記住,就執行而言,0.1永遠都大于0。有結果永遠比沒有結果要好,多的結果永遠比少的結果要好。然而真正體會并記得的人并不多!
完美是一個執行陷阱。
我們去服務顧客,永遠做不到百分之百滿意,但我們可以讓他們更滿意一點,然后努力、努力再努力,做到他們滿意為止。我們經營公司,不可能一下就成為500強,但至少我們可以不讓公司虧損,然后再努力做到“致富”Cye.com.cn。
可是如果有人說,我們不能讓顧客百分之百滿意,所以咱們干脆別做了;如果有人說,既然我們不能發大財,那么,這點小利也不要賺了,結果又會怎么樣?
可能有人會說,喬布斯就是追求完美,也就是因為他追求完美,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難道這說明追求完美是不對的嗎?
為什么執行不力?因果邏輯和果因邏輯
執行的根本難題在哪?關鍵在于思維入口的差異,很多人不懂得執行與戰略是兩個邏輯,把戰略與執行混在一起。
要知道,戰略與執行是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戰略是因果邏輯,有因就有果,不能夠以成敗論英雄。而執行卻是果因邏輯,有因未必有果,努力未必成功。
在九段秘書的案例中,從因果邏輯看,你的下屬有問題嗎?沒有,的確,來不來開會確實是對方的事,秘書不能對銷售部長的行為負責。這是很完美的解釋吧。但從執行的果因關系來看,只要結果沒有達到,下屬的做法就有問題。
戰略就是對因果關系的回答,或者說戰略就是道理:理是規律,是因;道是選擇,是果。道路可以選擇,規律只能發現,這一因果關系構成了戰略的本質內涵。
一個建筑師跟一只蜜蜂最大的差別,不在于誰做出的建筑更精致,而在于建筑之前建筑師的腦子里面是否有一個清楚的設計圖。
戰略思維的本質,是幫助我們對一個復雜現象做出簡單而正確的判斷,使我們可以很容易地懂得這個結果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或者更明白地說,戰略思維是地圖思維與羅盤思維。
戰略是地圖,是整體決定部分。戰略要回答的第一個問題是:“這是什么?”一個人要知道自己出生在什么國家,一個企業要知道歸屬于什么行業,具體的個體只有在整體中才能回答自己是誰。
戰略是羅盤,方向鎖定行動。有方向才有歸宿感。人為什么需要羅盤?是因為人需要方向,有了方向,心里才會安定。
但執行的果因邏輯就不一樣了,這是另一種思維方式。
執行的果因邏輯說的是:只有好的回報才會有好人。所以,只要是執行就只講結果,不講結果就沒有好人,不講結果就沒有執行。因為只有做出結果才能分出高低,沒有結果我們所有人豈不都一樣?
按這種思維,如何造就執行型人才呢?要給那些執行得好的人以報酬,給那些執行得不好的人以懲罰,才有可能獲得執行型人才。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到,把戰略與執行一味對立起來也是不對的。或者說,一味地強調執行,只講果因邏輯,只要結果,不要原因,就成了強盜邏輯,特別在強調創新性執行的時候。
反過來,一味地強調戰略,只講因果邏輯,有因就一定有果,付出就一定要有回報,就成了完全的理想主義。
戰略講對錯,執行講得失; 戰略講方向,執行講結果; 戰略講未來,執行講現在。長周期看未來重要,短時期看現在重要。真正的執行人才,80%講現在,20%講未來,而戰略型人才,20%講現在,80%講未來。
一個優秀的企業,應當是高層講戰略,中層講戰略執行,基層講執行。
執行型人才的四個標準
1.客戶價值
臺塑創始人王永慶年輕的時候在米行做工,經常給附近的居民上門送米。和其他工人不同的是,他每次都會暗暗記下顧客家里米缸的容積和家中的人口,估算下一次送米的時間,在主顧快沒有米的時候主動上門送米。
執行人才的第一個標準叫客戶價值,即執行的任何一個行動,都是圍繞客戶價值來進行的。客戶價值是執行的底線,沒有客戶價值的行動,都不能稱之為執行。
2.結果導向
玄奘去西域取經,歷經十余年艱苦求學、游歷,他所有的行為都是為了一個目的,就是將經文內容帶回中土大唐,在中國弘揚佛法。所以他在印度功成名就之后,還是帶著佛經返回中國,用余生翻譯佛經。
結果是執行的第二個標準,相信有無數人如玄奘一樣有夢想,但只有玄奘到了印度,取回了佛經,這一結果,奠定了玄奘的歷史地位與價值。一句話,價值是靠結果來交換的!
3.信守承諾
全中國的人都崇拜李嘉誠的成就,他個人從貧賤學徒成為首富的奮斗歷程更是勵志的典型案例。在香港的商人圈中,很早就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只要和李嘉誠簽署了合同,就不用擔心合同執行的問題了。李嘉誠靠著這樣的信譽在商圈中奠定了長期的發展基礎。
信守承諾是執行人才的第三個標準。如果說前兩個標準講的是外在標準,那么,信守承諾與永不言敗講的就是執行人才的內在人格標準,信守承諾意味著建立起個人品牌,從而值得人們信任與合作。
4.永不言敗
永不言敗講的是對過程的執著,這是執行人才的第四個標準。據說愛迪生發明電燈時,試驗幾千次仍然沒有成功,有人問,這么多次失敗為什么不放棄。他回答,我沒有看到失敗,我看到的是,我已經成功地發現有幾千種材料不合適。
這就是執行應有的心態,失敗并不是結尾,而是接近成功的一個里程碑。
在全球500強中,有人做過統計,近20年來,從美國西點軍校畢業成為董事長的有1000多名,副董事長有2000多名,總經理或者董事這一級的也有5000多名。
為什么不是商學院培養了企業領導人,而是西點軍校呢?我們可以看一下西點軍校對學生要求的標準:愛國,準時,守紀,嚴格,正直,剛毅。這些都是任何一家優秀企業對其領導人要求的底線標準。
執行人才的四個標準,其實也是任何一個優秀企業對員工要求的底線標準:客戶價值,結果導向,信守承諾,永不言敗。這些永遠都是把夢想變為現實的最為核心的要素。
如何獲得執行人才
用人要學劉皇叔
在如何獲得執行人才這個問題上,我經常講一個故事,這個故事的主角是三國中的劉備。
在英雄輩出的三國時期,劉備就個人才能而言,并不出眾。可為什么三國最優秀的人才,比如一代名師諸葛亮,比如一代名將張飛、關羽、趙云等,都投奔了劉備,而且至死不渝?
回答是:劉備懂得如何尋找“卓越的執行人才”。那么,劉備是如何獲得人才的呢?他的方式其實并不復雜,那就是,要想獲得執行人才,就要先讓自己成為執行人:
第一,客戶價值。劉備深知自己的客戶是百姓、是部屬,于是,他總強調自己的使命是“光復漢室”。在最艱難的時候不忍丟下跟隨自己的百姓,總以親民的姿態帶隊伍,這樣就獲得了“人心”。可見,在執行人才上,最大的客戶價值就是“攻心為上”。
第二,結果導向。劉備知道自己的弱點,所以,到處尋找有才干的人才,結交有能力的英雄,目的就是要在未來做一番大事業。他知道要想使“三結義的承諾”能夠得以持續,就要將心比心。他與關羽、張飛吃睡都在一起,獲得了關羽和張飛對他的赤膽忠心。即便后來曹操用高官與赤兔馬引誘,也沒有引起關羽一絲動搖。
第三,信守承諾。劉、關、張“三結義”是承諾的千古佳話。通過“結義”這種承諾方式,劉備獲得了事業的起點:兩員武藝超群的武將。
第四,永不言敗。劉備請出諸葛亮已經成為千古佳話。所有的人都知道人才很重要,但是在怎樣獲得人才的道路上,劉備“三顧茅廬”給我們做出了一個執行的好榜樣。試想,大雪天在茅屋外等待是什么滋味?
執行人才與學歷無關
執行人才與性格、心胸、知識、素質,甚至民族、種族都沒有必然的聯系,在他們身上,只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對自己深深的責任感。
也就是說,世界上所有的優秀人才,有一個共同點:對自己負責任——這就是執行型人才的特點。這個結果意味著,如果你想得到一個有執行才能的人,那么首要的要素就是“看他是不是對自己真正負責”。
正是以上所說的這四個特點,使有責任感的人同時也是有執行能力的人。那么,什么樣的人不是執行型的人呢?聰明人大多不是執行型的人,因為他們一生都在尋求更好的解決方案,而很少能夠像阿甘一樣把一件事做到底。
為什么阿甘那樣一個智商不高的人,打乒乓球打成了冠軍,跑步跑成了冠軍,每做一樣事都做到了頂級。他靠的是什么?
靠的就是執著。
而聰明人做事最缺乏的就是執著。一方面聰明人因為聰明,就總是在找捷徑,把很多時間花在路途上或者找捷徑上,沒有一件事情做到底。另一方面,聰明人往往在社會上受寵,所以一旦碰到困難或反對,就不會像執著的人那樣堅持,而是選擇逃避。
反過來,什么人不是執行人才?
三種人:耍小聰明的人,追求完美的人,思考過度的人。耍小聰明的人永遠在找捷徑,不會認真執行。追求完美的人往往把事越做越復雜,結果一定是放棄。思考過度的人不屑于行動,他們一生都在思考如何爬山,但就是不爬山。
結論:要執行,學阿甘。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