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車網”從某年3月20日高調上線,到5月17日團隊解散,僅僅歷經了不到2個月,因為管理層間缺乏信任使得團隊瞬間潰散項目因此停止。其ceo陳曉峰總結回憶時提到,他還在清華讀研時就與朋友一塊創業,做電信設備供應商(VoIP信令監測儀)。開始發展還不錯,然后很多廠家也進入他們的這個領域。不過這些外在因素并沒有打垮我們,而是因為公司開始掙錢后,幾個創始人開始內訌了,CEO、CTO、另一創始人各奔一方,創業很快黃了,曾經的兄弟見面反目。
輝煌一時的百信鞋業,“創始人李忠文幾乎把所有核心和重要部門的權力都交給了他的親戚朋友,但相互又無制衡。”結果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另一家民營企業,真功夫當其創始人之一的蔡達標與前妻潘敏峰離婚時,他與另一創始人、潘敏峰的弟弟潘宇海間產生紛爭,甚至因為涉嫌挪用資金、職務侵占等犯罪行為被捕入獄。
7、人才培養的陷阱:并非所有的人才都可以培養的。首先,認同感,方向、理念非常重要,沒有這一點,只是在為他人作嫁衣裳。還有最基本的條件。一個文科學生培養成理工科的技術高手,這需要多大的代價。還有,能不能吃苦、有沒有主動學習的欲望、行事做事是否真正主動自覺等等。這些是很重要的。把一頭豬培育成一匹馬是不可能的,但是讓一匹馬比原來快跑一點是可以的。
筆者了解的很多成功公司,在人才方面,都是很穩定的,也是隨著公司一起成長、逐漸鍛煉出來的。不說高管層沒有流失人才,就是其他各業務部門,也凝聚著各自的一幫員工。因為,成功的公司讓每個人的價值合理展現,并實現成功置換。因為大家都明白,頻繁跳槽讓企業和個人都會付出不小的代價。
三、“不著北”的市場
市場是企業得以存活的最關鍵因素,也是最終原因。
對于高科技型產品,最關鍵的是核心技術的掌控程度,實用性,以及營銷策略。但是市場雖然變幻莫測,但是創業者們還可以邊走邊看邊學,或者先調研確定再干,或者直接借鑒別人,模擬進行。但是這仍然不影響一家企業的市場“不著北”。
8、“技術認可=產品認可”的陷阱:技術認可不一定會帶來產品認可。很多創業者、創業團隊創業的時候具有一定的技術積淀,但是技術認可只是一種理論上的可能性,距離產品認可還有一段距離。產品認可,是一個有社會成員廣泛參與,并且結合各自使用習慣和實際效果,群體性選擇的事實性結果。創業者在制定發展策略的時候,必須認清這一點,不至于偏頗。這在IT和汽車領域常常發生。
人們應該還記得,在AMD與Intel的競爭中,RambusDRAM內存一度被視為Intel的競爭殺手劍,技術上,RambusDRAM內存以高時鐘頻率來簡化每個時鐘周期的數據量,因此內存帶寬相當出色,如PC10661066MHz32bits帶寬可達到4.2GByte/sec,RambusDRAM曾一度被認為是Pentium4的絕配。但是最終無法獲得大眾用戶擁戴……胎死腹中。
9、“知識產權=市場”的陷阱:擁有知識產權,不等于擁有了市場。你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研制出了新技術、新產品,甚至及時申請了專利、注冊商標等等。但是對于一個創業者來說,這還只是第一步。知識產權只是表明你優先具有這個技術,但是市場是商品化大生產。如果你不真正在商品生產上弄出結果來,并且各方營銷策略跟進到位,形成實際市場能力的話,也可能是白忙乎了。專利局那么多專利,據說真正形成市場競爭力、或者最終形成品牌的少而又少,很多都默默淹沒在技術前仆后繼的潮水中了。
全國高科技投融資委員會主任潘峙鋼最近幾年曾經表示,目前我國科技研發人員總量達200萬人以上,專利申請受理總數突破500萬件,增長的速度均居世界榜首,但我國擁有的專利技術轉化率卻不足1%。即使,我國高校專利申請、授權數量數十甚至上百倍地增長,但是,專利平均壽命只有3年多,專利轉化率也普遍低于5%。
10、做技術追求不可復制性的陷阱:追求巔峰,獨一無二,是大多數人的理想。實際上,現代商業之下,嚴格的不可復制性是不存在的,這就需要妥善對待自己的技術,及時變現是最為有效的應對方法。當然在一定時期對于相關項目的核心技術的掌控程度卻是可以實現的,這就提出了一個可以實現的課題,如何把技術局部時段的優勢變為產品和市場局部的時段的優越。
技術永遠只是企業的一方面,而且創業者不是純粹的理想主義者,而是把理想變為現實的人。現實,總是不那么完美的。所以技術追求應以市場為導向,在合理的范圍內適度拓展發揮。
11、“做產品=做市場”的陷阱:即使靠近最完美的產品也并不就等同于公司已經取勝了市場。尤其對于一個初創型企業,人力物力財力不夠,專心做產品,也會犯酒好也怕巷子深的病,何況現在社會生活節奏太快,可以生產實現的商品往往不是只有一個人、一家在做。也許你的產品即將將抵達最完美,可是前夕的黑夜你的公司垮掉了。
對于很多初創型企業來說,也許只能集中精力專顧于產品打造。但是隨著企業一步步成長成熟,做產品和做市場兩個不同的領域,就會愈來愈展現出各自不同的規律性。創業者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差異,如果漠視兩者差別,就會在市場中敗下陣來。
季中曾是美國西雅圖景郡政府自然資源部高級工程師,2010年回國開設了國內技術領先的顯示科技公司。公司費大力氣研制出了節能環保、成本小且便于安裝的公交電子站牌。有先進的技術和人才,又趕上中國倡導低碳環保,大力發展公共交通的機會,天時、地利、人和占盡,然而,市場卻始終沒有火。
12、“明天=現在”的陷阱:這一點無需多說,誰也明白,恢宏的明天藍圖替代不了今天必須跨越的無數溝壑。但是,創業者卻常常犯這個錯誤,他們大都是滿腔熱血、極有理想的人,但是相對而言,創業卻是一件極其繁瑣而又無比現實艱巨的事情。“明天”作為一種溫馨的浪漫,虛幻而飄渺,時常充滿了神奇的迷人氣氛,表現易于陷入波動的情緒,把明天等于現在,無意中對自己偷換概念,提前把明天的資金燒盡在今天,以至于很多東西最終被證明是好高騖遠、不切實際。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