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羅采納的另一個主要習慣是, 在一天的工 作當中,間或離開辦公桌休息片刻。這種休息的 好處在生理學上是有依據的!皝啎円构澛伞 (ultradian rhythms)是一個90到120分鐘的周 期,在此期間,我們的身體逐漸從精力旺盛的狀 態過渡到生理上的低谷期。
在每個周期即將結束時,身體就開始渴望進入恢復期,它會發出一些 信號,包括坐立不安、打哈欠、饑餓、走神,但 我們許多人都不把這些當回事,繼續埋頭苦干。 結果,隨著一天工作的結束,我們的能量儲備— —剩余潛能——也被消耗殆盡了。
我們發現, 間或休息一下來補充能量能夠提 高和穩定績效。休息的質量比時間更為重要。如 果你能養成定時放下手頭工作休息的習慣, 真正 做到張弛有度,那么你就有可能在短時間內(甚 至是幾分鐘內)得到很好的恢復。
休息的方式多 種多樣,你可以和同事聊聊工作以外的事,可以 打開iPod播放器聽聽音樂, 也可以在辦公樓的樓 梯上下走幾個來回。雖然在大多數組織文化中, 休息都不值得稱道, 也不符合許多事業有成者的 觀念,但休息的確給我們帶來很多益處。
馬修·蘭(Matthew Lang)是索尼公司位于 南非的一家分公司的董事總經理, 他采納了與法 羅相同的一些習慣,包括午后散步20分鐘。在散 步的過程中,蘭不僅在思想和情緒上得到休息, 在身體上得到了鍛煉, 而且還閃現出一些絕妙的 創意。
這是因為,在散步時大腦不是處于主動思考的狀態,這樣,原先占主導地位的左腦就讓位 于右腦,而通觀全局、進行富有想象力的跳躍性 思維正是右腦的強項。
好情緒提高能量的質量
不管外部壓力有多大, 人們只要控制好自己 的情緒, 就可以提高能量的質量。 為做到這一點, 我們首先必須弄清楚自己的情緒在一天工作的 各個時段中有何變化, 這些情緒對我們的效率有 何影響。
大多數人都發現,當自己情緒愉快的時 候,往往就是績效最高的時候。我們可能會驚奇地發現,一旦自己不在這種狀態,我們的績效就 不理想,或無法有效地領導下屬。
不幸的是,如果不定時休息,我們在生理上 就無法長時間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 當面對嚴酷 的要求和意外的挑戰時,我們就容易情緒低落, 常常在一日內數度產生 “戰斗還是逃避” 的想法, 而且動不動就會發脾氣、 不耐煩, 整天憂心忡忡, 沒有安全感。
這種思想狀態會耗盡人的能量,在 人際交往中制造摩擦。這種“戰斗還是逃避”的 情緒還讓人無法進行清醒和理性的內省!咎,我現在就是這種狀態】不過, 一旦高管們明白哪些類型的事件會引發他們的 消極情緒,他們就會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反應。
有一個簡單而有效的習慣可以驅散消極情 緒,我們稱之為“買時間”。做深呼吸就可以達 到這一目的。慢慢地呼氣,持續5到6秒,你會感 到身心有所放松和恢復,“戰斗還是逃避”的反 應也消失無蹤。西田富士夫(Fujio Nishida) 是索尼歐洲分公司總裁, 他剛開始與我們合作時 有個習慣,每當遇到難事,他就會點上一支煙— —每天至少兩到三次,但其余的時候他并不吸煙。
我們把這種深呼吸的方法教給他,結果立竿 見影,西田發現,自己不再需要香煙了。我們的 結論是,吸煙并不能讓壓力得到釋放,真正起作 用的是深呼吸所帶來的放松。易碳家雜志
另一種可以有效地帶動積極情緒的習慣是向他人表達贊賞, 這種行為對于接受者和施予者 都有好處。贊賞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例如 寫張便條,發份電子郵件,打個電話,或是聊聊 天——贊賞的內容越是詳盡具體,效果就越好。
高管們可以像建立其他習慣一樣, 為此安排一個 特定時間,這樣會大大提高成功的幾率。本·詹金斯(Ben Jenkins)是北卡羅來納州夏洛特市 (Charlotte,North Carolina)美聯銀行總行的副董事長兼總裁。 他把對員工的贊賞安排在給他們做輔導的時候,同時還定期安排時間,與自己的下屬共進午餐或晚餐。
此前,他只有在聽直 接下屬匯報每月賬目, 或是給他們做年度績效回 顧時才會和他們坐在一起。而現在他會一邊吃 飯,一邊對他們的成就予以肯定。他和他們談生活談理想,而不是手頭的任務!究磥砟切┕舅^的領導差遠了】
最后,我們可以學著換一種方式來講述自 己生活中發生的事件,以此來培養積極的情緒。 通常, 身處沖突旋渦中的人會把自己看成是受害 者,遇到難題就怨天尤人。但是,在某種特定情 形下發生的事實是一回事, 我們如何解讀這些事 實又是另外一回事, 認識到這兩者之間的差異是 非常重要的。
許多與我們合作的人都驚奇地發 現, 自己可以選擇不同的角度來看待某個特定的 事件, 而敘述這一事件的方式也會對自己的情緒 產生重大影響。 我們教他們不論在哪種情形下都 敘述那些最令人振奮、最能給人鼓勁的故事,當 然前提是不否認或粉飾現實。 如果想換個方式講故事, 最有效的方法是通 過三種新的“透鏡”來看待這種情形,而不是以 受害者的眼光去看世界。
例如,透過反向透鏡看 一看,他們就會自問:“沖突中的另一方會怎么 說?在怎樣的情況下他會這樣說?” 透過長焦透 鏡看,他們會問:“半年后,我將會如何看待這 一情況?” 透過廣角透鏡看, 他們會問自己: “且 不論這個問題結果如何, 我能從中學到些什么? 會取得怎樣的進步?” 每一個透鏡都能幫助我們 有意識地培養更為積極的情緒。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