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職讀書以來,得以有時間和老朋友們聊天,聽聽他們的“創業故事”,也有很多同學好友正開啟創業夢想,和我喝個咖啡,分享他們的商業計劃;做JA志愿者看中學生開設“學生公司”,大學生嘗試“模擬經營”,很高興身邊總是圍繞著“有夢想”的聲音對“創業”二字的的研讀和思考更是不可或缺。就簡單講講這些時日對“創業”二字的一些體悟吧!
“創業”之教育: 相對中國擁有的知名投資人,投資機構和高管,中國真正“優秀的企業家和創業者”還是太少了。中國各商學院在“創業”二字上的所謂教育教學其實非常薄弱,那些講授 “創業學”的老師教授基本沒有多少真實的創業實踐接觸,只是看過一些創業比賽創業故事,參觀采訪過創業者,收了幾個成功創業者做學生,評估過一些商業計劃書。而各類創業營,創業園區,也只能搭建創業者分享互助的橋梁,并沒有真正系統全局的“創業”教育支持這些未來中華民族新商業的脊梁。所以,創業者大多還是得自學自練,不要妄想讀個MBA就能更好地開啟創業之路了, 有時候讀了MBA反而更加束手束腳。反之,有了創業的初期歷練后,再去讀讀經營管理,搭個人脈倒是未嘗不可。
“人才”之圍城: 創什么樣的業找啥樣的人;沒有一定說一群管理牛人精英或者一色年少輕狂的草根就必定是對的人。也沒有一定說狼窩出成績,羊窩無績效。創始人的個人能力和創業視野決定了人才的選擇,關鍵還是看到每種人才組合的弊端,然后想方設法去彌補這類團隊的不足。年輕團隊有沖勁有創意無經驗不成熟,你得變成培訓師;精英團隊各自牛一塊有能力不一定有凝聚力,你變成了利益和目標的協調人;混搭團隊,看上去很美,你就是廚師烹飪美味,放多少鹽啥時候放只有自己心里掂量;人們看著一堆創業勵志故事,夢想帶一群狼一樣的沖鋒陷陣,結果把狼招來了卻天天擔心自己被狼吃了,因為自己沒有能力做“頭狼”;也有人想把創業公司變成夢想的伊甸園來祭奠過去打工時壓迫自己的萬惡帝國主義,于是人性關懷,兄弟哥們,民主平等,員工一派自由創意和諧快樂,結果發現開幼兒園的成本太高,員工沒長大自己錢已經燒完了。所以,“人才之爭”只是一個沒有對錯的圍城,有舍才有得,不可能有真正完美的創業團隊。
“資本”之緣分:PE, VC,天使;種子早期A輪B輪搭轎子;我們總是和資本相遇,向隅,擦肩而過,又好像愛過;其實沒啥,就是緣分,你遇到了誰,還是沒遇見誰,最后就會自認為是“注定”。資本的選擇不是愛情,無謂小鹿心跳與否,而是和婚姻一樣,要找價值觀一致的,夢當戶對,合適就好;我們不求資本能推波助瀾,不要關鍵時候扯創業家后腿,已經是萬萬大吉了。所以,看待資本最好的心態是“無欲則剛”“有容乃大”。“業”是你的,雖然你一不小心嫁給了他,也不要指望他為你操勞為你憔悴,反之,你不為他操勞為他憔悴卻不行,誰叫你收了聘禮上了轎子嫁了狼(郎)呢?
“競爭”之動態:互聯網的時代,信息對稱性不斷加強,行業變革不看速度而是看加速度,你不可能再捧著五力模型,SWOT一把,弄堆市場調研數據推算一下市場容量,搞定3-5年規劃,然后看看滾動預算就能過日子;今日企業管理的戰略規劃已經完全動態了,隨機應變是常態,能不離根基,迭代優勢那需要不同尋常的卓越遠見。競爭的看似是今日的地盤和市場,其實大家都戰略研究著明天的布局和研發方向,而投資核心卻早已經邁入新生態圈的耕耘,完成后天必要的“包抄”,探索蛙跳式阻擊和顛覆式創新的可能。
“機會”之自欺欺人:創業如同“鉆井取水”,其實地下水總是有的,你要一直去鉆這口井,那你一定能鉆到水的;你也會說一開始鉆井難道不是看機會(地質勘探結果),其實道理也一樣,容易的機會,鉆到水快,但枯竭得也快,還得馬上再打水;困難的機會,得鉆很久很對,但鉆探過程已經締造了長青基業的壁壘和系統基礎。每個創業其實都是可以成功的,如同打井鉆水一樣,只是看誰能堅持更久,直到打到水為止。不管是汽車業,餐飲業,廣告業,房地產業,很多人創業看哪個行業新興,哪個行業更有機會,做不出來事業,就說是行業機會或者行業整體發展的問題,其實到哪個行業創業都有同樣的問題;看機會吃飯很難,靠點子吃飯更難。創業本身就是不斷鉆研直到找到這個事業的真理,與一堆的漂亮的“創業計劃書”其實沒有半毛錢關系。今天做企業,核心競爭力就是組織集體變革的能力,無他!
“創業”之純粹:創業不是為了某個行業某個時機某個點子,與資本家不同,創業家只是因為想努力堅持把一件事情一個系統踏踏實實地搭建出來,實現這個事業的社會價值,并通過這個事業造福所有的利益相關體。創業的時候,我們總會聽到很多來自各方的質疑聲音,市場戰略,產品戰略,消費者的洞察不夠,政策渠道定價都是問題等等,尤其是一幫所謂懂行的投資人在那里和你談“機會”時,總是各類的難做各類的難題。其實“創業”不就是解決別人以前沒有能解決的問題嗎?創業在于“行走本身的力量”,而不在于“機會”,這個其實自欺欺人的借口,JUST DO IT, 就好!
“經歷”之幸福:NO PAIN, NO GAIN,每一個創業的歷程肯定會經歷一次乃至多次的“終生難忘”的痛苦,辛苦,和糾結,而這些喜怒哀樂也正是創業家們本身喜聞樂見的;如同登雪山會缺氧,蹦極時有恐懼,這都是純粹自找的“幸福”經歷,或者說自找罪受。人生本是“苦旅”,辛苦是應該的,而所有收獲的新知,快樂,都是幸福的饋贈。所以創業前輩沒有必要炫耀自己當年有多苦,創業晚輩也沒有必要欽佩能受苦之人,過程中的收獲和快樂已經是創業最幸福的禮物,創業本身就是面對和解決“未知”,然后ego立即膨大,心臟更加強大。如果創業真的只以結果論英雄,有好的結果才讓人有幸福感,就沒有人創業成癮了。
“創見”之成全:所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我還是覺得創業中“以德服人”比以錢財,以權勢,以能力,服人更加根本。反之,有“德”的人也必須懂得合理利用資本,資源,發揮自己和團隊的能力,才能地幫助他人和社會。很多事情沒有非黑即白,不同的時間,地點,人物,目的,視角,價值判斷不同罷了,其實不必執著于太多的認同和理解,創業本是孤獨的旅程,別人沒有預見的未來和沒有造就的現實才是“創見”。讓德才兼備的人能有勇氣踏上創業之旅,能通過公平的競爭和發展脫穎而出,創見未來的,繁榮經濟,昌盛社會,孵育人才,是這個社會對創業者最好的“成全”。
不知道三五年后面對”創業“二字,我還會有多少新的感慨,這里做個筆記,分享留存。獻給所有走過的,和即將走過的,創業者們。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