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5月的一個晚上,我在硅谷參加一個聚會,當晚也有許多企業家和投資人出席。在其中一個桌,我看到一個非常年輕的男孩,語速非常快,很聰明,我特別欣賞他當晚的講話。那晚,在同一桌,我還見到了加速合伙公司(Accel Partners)的合伙人Kevin Efrusy,那時他剛給男孩新創辦的公司投資了1270萬美元,如今,這些投資帶來了80多億美元的回報。那個男孩,叫扎克伯格。
不勝枚舉的成功案例 激勵硅谷人創業
8年過去了,扎克伯格創辦的Facebook已經發展成為全球社交網絡的巨頭,2012年成功在納斯達克上市,如今市值已超1000億美元。在硅谷,像Facebook一樣成功的創業公司還有很多,成功的創業明星也數不勝數,喬布斯、楊致遠、佩奇、布林等等。毫不夸張地說,硅谷可謂遍地都是成功的創業案例。最新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從上世紀30年代至今,只斯坦福大學校友和教員,就已經成功創辦了4萬多家公司,提供了540多萬個工作崗位,共計產生2.7萬億美元的年收入。如果把斯坦福系的創業公司組成一個獨立國家,那么這個國家已經成為全球十大經濟強國之一了。
在硅谷,沒有什么比看著周圍到處是創業成功者更能讓人熱血沸騰了。硅谷的創業文化對人們的影響非常之大。我初到斯坦福的時候,夢想是拿到博士學位,然后去大公司工作,或者進入大學做教授。90年代初期,從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系畢業的學生進入CYE大公司,可以獲得至少5萬美金的年薪,這在當時非常誘人。但是,當我逐漸了解了一些創業的同學,比如雅虎創始人楊致遠和網景(Netscape)的馬克·安德森后,我發現,創業更讓我興奮,于是1998年我創建了mySimon.com,全球第一家比較購物網站。我硅谷的許多同學、朋友,也都是因為深受前輩創業事跡的鼓勵,走到了創業的道路上來。
獨特的創業環境 造就硅谷式成功
除了這些激動人心的成功故事激勵創業者以外,硅谷的創業環境更為重要,它讓創業成功變得觸手可及。
首先,硅谷有很好的誠信環境,彼此之間容易建立起信任,這不僅得益于嚴格的法律制度,失信所帶來的人格受損風險也讓大家重視誠信,信譽如果受損可能終生難以恢復。所以美國創業者不會也不敢欺騙投資人。在這樣的環境下,創業者只要有好的想法,好的項目,都可以吸引到投資者。事實上,硅谷的教授們也是投資好手。我們都知道,Google是由佩奇和布林在斯坦福大學的學生宿舍內創建的。較少人知道的是,Google早期的兩個投資人Andy Bechtolsheim 和David Cheriton 還曾是斯坦福的教授。美國硅圖公司(SGI)和網景(Netscape)的聯合創始人詹姆斯?克拉克James Clark也曾經是斯坦福的教授。可以肯定的是,硅谷其他大學的教授也為創業的學生提供過投資。在硅谷文化形成的過程中,這些支持和鼓勵學生創業的教授功不可沒;這種投資人與創業者彼此信任的誠信環境,功不可沒。
其次,硅谷創業公司的成功還得益于互利互惠的合作精神。在硅谷,只要你的產品獨特、有價值,大公司就會愿意跟小公司合作。我在美國創辦mySimon的時候,當公司才剛剛起步沒多久、員工只有20個人左右的時候,亞馬遜就跟我們展開了CPS商務合作,還有包括沃爾瑪在內的許多CYE商家都是我們的合作伙伴。而在中國,小公司要想得到與大公司合作的機會,非常非常難,大公司不太信任小公司,很少人有耐心傾聽小公司介紹自己所做的東西。幫5買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中,我們經歷過無數次的被拒絕,在中國創業公司的合作溝通成本非常高。
最后,硅谷的優秀的人才非常樂意加入創業公司。一些有能力的、有想法的畢業生對創業公司懷有激情,他們認為這些公司更能激發自己的創造力,同時成功的回報也異常豐厚。而美國社會更是贊賞這種冒險精神,認為加入創業公司是一種創新精神,不僅不會被輕視,反而能得到贊許。在這種氛圍中,即使是蘋果這樣的優秀大公司在人才競爭中也難以占盡優勢,今年4月份,從科技博客BusinessInsider的文章中我們就看到,很多蘋果員工向創業公司投遞應聘簡歷。
當然,互聯網時代也讓創業變得越來越簡單,當我反思創業經歷時,我體會到,成功并不是企業家創造的,而是市場創造的。企業家僅僅是看到了市場機會并執行得很好。因此,對于一個企業家來說,辨清一個正確的市場機會,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互聯網時代是一個創業的時代,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這么肥沃的創業土壤,任何人都可以去嘗試開墾并收獲回報。只要有好的想法,單兵作戰也可以開創一片天地。所以,我們看到每天都有非常多的公司破殼而出,創業的想法一個星期就可以變為現實,而且很快就會被驗證好與壞。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