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騰是賺錢的方法
不少人說小老板做企業政策朝令夕改,這是對小老板的誤解。其實小老板經常改變的政策只有一條——分錢法則。我們知道,逐利是資本的本性,利潤最大化是每位老板的天職,這無可厚非。再說,賺錢是一種本領,花錢是一種技術,只有說到分錢才牽涉良心。也許小老板曾經太窮,在金錢面前難免顯得浮躁,這使得他們對錢的態度很特別。在他們眼里的錢與心里的錢不一樣,心里盼著多賺錢——利潤最大化,眼里盼著安全——風險最小化,更有點不健康的心態是,只想賺錢不想花錢,或者少花錢。
小老板多是“三無”產品,一無品牌,二無資金,三無良好的工作環境,幾乎沒有什么東西可以拿出來吸引人以激發人的斗志,他們總是打著燈籠找人。除此之外,小老板用人有一個習慣,那就是降低用人風險,追求先有產出后有付出。我們知道,小老板自己就是特殊材料制造的,善于解決別人根本無法解決的難題,他們會別出心裁地打出“多勞多得”的旗號,通過低底薪甚至無底薪(其實就是中小企業比較流行的承包制)高提成的方式來CYE吸引人。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總有那么一部分人膽子大,天不怕地不怕,抱著“大不了爹媽晚生幾個月”的思想賭一把,其中也就有那么一些幸運兒,憑著一顆勇敢的心和歪打正著的運氣,真的做出了突出業績,結果收入高得讓老板有點眼紅。是啊,看到員工賺這么多錢,小老板心頭能舒服嗎?于是小老板要么重新制訂分錢法則,要么找借口不兌現承諾。
如今的市場經濟流行“決勝終端,渠道為王”。小老板做企業自然就存在一個速勝法——借力渠道。而在終端決定一切的時代,渠道資源十分稀缺,如何吸引渠道的眼球并打動他們的內心,就成了小老板的必修功課。多數小老板選擇了包裝與忽悠,經常標榜“實力強、產品優、營銷新、支持大”。等到招商的時候,小老板又表現得非常大氣,什么決策都敢下,什么承諾都敢答應,終于經銷商開始云集、客戶開始主推,市場一下子就做得風生水起。小老板一見形勢大好,心想客戶賺得多自己卻賺得少,心里多少有點不舒服,這時候他們就開始打小算盤,要么當初的承諾不兌現,要么立即“改決策減人員”,要么自起爐灶。
小老板通常認為市場競爭靠的只有速度,越是小企業就越要超常規的增長,否則就會掉隊甚至淘汰。因此小老板熱衷于追求高速增長,經常下達諸如“業績翻番”之類的任務。與此同時,小老板卻對如何完成任務的學問研究不多,第一他們沒有耐心,想速勝;第二他們沒有為這個任務做好準備;第三他們缺乏完成任務的保障與支持。這樣下來,所謂的高任務最后變成了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終究小老板相信人定勝天,他們大喊“沒有做不好的市場,只有做不好市場的人”,在用人方面他們總是不斷招聘、培訓和解聘,永無止境。
折騰的企業長不大
好折騰的企業輕易死不了,因為好折騰的老板有三個特點:其一精力充沛,其二精明過人,其三膽子大。憑著這三大特點,好折騰的老板什么都敢試,什么都敢做,哪怕十個項目有一個成功也覺得值了。根據投資的“大拇指定律”:如果一項成功足以抵消九項失敗的損失,一般情況下并不會傷及安身立命的根本。于是,精明的小老板在面對企業危機時表現得很冷靜,在強烈的活命愿望下竭盡所能地表現出以一當十的激情,往往只管結果不管手段,什么事情都敢做,最后也通常能起死回生。
愛折騰的企業死不了,但也做不大。這與想把企業做大的小老板的本意正好相反。為什么呢?
因為小老板的折騰缺少長線戰略和穩定的思路,總是隨機尋找機會,對什么也都淺嘗輒止,遇到點困難就立即撤退,因此對很多行業雖然都懂,都并不精專。用一句話來說,就是“由于不聚焦,不能做精做透做絕,也就不可能做大做強”。
折騰在經營管理上其實屬于一種試錯法,這必然涉及到投資問題。而小企業資金不可能太充裕,用在一方面的資金多了,其他方面的資金就必然CYE變少,因此小老板折騰通常是在各個項目之間“劫富濟貧”,如果終于有一個項目試驗成功了,同時另一些項目卻被洗劫一空,小老板就會感悟到什么叫做生死兩重天。
老板法則
偉大是熬出來的
做企業講究“剩者為王”,能做到最后的企業才有資格稱得上偉大。偉大的企業需要智慧,需要思想,更重要的是能夠經得起時間的檢驗。
企業的競爭本質上是人才的競爭,從這個意義上講,偉大的企業熬的不是時間,熬的是員工,誰能持續激發員工的活力與激情,進而充分發揮他們的才干,誰就能最終成功。
一般而言,員工在心態最穩定、最平和的時候,其創造力、思維能力才能達到最優,潛力才能最好地發揮出來,才有可能成就偉大。關于員工的心態平穩,可以套用“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說法,即以令人愉快的工作環境為中心,以穩定連續、有明確的方案為基本點。
做企業想法太多并非企業之福,只有把一個慎重選擇的思路堅持下去才是成功之道。選擇之前要謹慎,選擇之后要堅持。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