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β值相對應的是α值。α是通過好的選股策略而非增加風險水平所帶來的超過市場平均水平的收益。例如,如果兩只鋼鐵股在同樣的估值水平上交易,聰明的投資者會選取質量較好的那一家。假以時日,這只股票的表現會優于大勢。這種超額回報就是α。很多對沖基金都宣稱自己是α的創造者,從而收取更高的管理費(例如2%,而平均水平為0.5%)和利潤分成(投資收益的20%)。
事實與此相去甚遠。最近的學術研究表明,對沖基金的良好表現主要是β而非α的作用。例如,很多對沖基金都集中投資于熱門大宗商品、細價股或新興市場,這些部門在宏觀趨勢[創業網-http://www.fswenwen.com]下表現強勁,這都屬于β一類。不過,有人認為,基金經理選擇了正確的行業,因此他們的表現不僅來自運氣。這方面的辯論還會繼續下去,但無論如何,他們的表現與選擇了好公司關系不大,而這才是α的本質。
中國的投資者借用巴菲特來解釋他們的成功,我想現在還為時過早。巴菲特的方法,是選擇好的公司并在低價或合理價格時買入。這種方法通常排斥那些快速上漲的熱門股,因為熱門股的定義就是高估[創業網-http://www.fswenwen.com]值。例如,巴菲特的方法在高科技行業就不大有用。蘋果公司在五年前被喬布斯收購后,其股票上漲了10倍。這完全是因為他創造非凡新產品的能力。巴菲特的方法會忽略這一方面。這就是為什么巴菲特錯過了20世紀90年代的科技股繁榮。
巴菲特方法選出的股票一般上漲得更穩健,而不是更快。相反,中國的投資者著迷于熱門股。人們推薦股票時給出的目標價格通常是在一年內有數倍的漲幅,這很難成為一個巴菲特式的目標。
中國的股票經常是不論質地好壞,齊漲齊跌。市場中的股票總是不停地在變,巴菲特的方法少有用武之地。招商銀行( 21.31,0.19,0.90%)和萬科是能夠持續為股東帶來回報的少有例子。占據市場的國有企業更多地憑政府政策實現盈利。從長期看,這種政府保護行業的風險是很高的。民營企業則通常依賴于某個創始人,如果這個人因某種原因離開,公司很快會陷入困境。這些特點使巴菲特方法在中國的市場上很難適用。這就是為什么很多投資者像巴菲特那樣侃侃而談,同時進行的卻是短線操作。
巴菲特的方法只在于實現α。這需要有一個上市公司眾多的成熟市場。美國股市有近萬家上市公司。“二戰”以后,美國經濟還從未經歷過蕭條(即GDP負增長超過5%)。相反,美國[創業網-http://www.fswenwen.com]經濟在19世紀幾乎每十年就經歷一次蕭條。那時,就算是巴菲特,也難以成功。經濟的巨大穩定性給了巴菲特法則發揮作用的機會。在這個意義上說,他也是交了好運。
總之,我懷疑眼下對巴菲特的熱議只是牛市的產物。當泡沫破滅時,不會再有多少人提起他。當上海A股超過2500點時,中國股市就進入了泡沫狀態。泡沫也有它的自然壽命,它是由人的心理驅動的。一場股市泡沫持續三年也是可能的,并能讓市盈率超過60倍,也就是正常估值水平的4倍。
中國投資者經常把泡沫破裂與政府干預聯系起來,認為只要政府不干預,泡沫就可以永遠存在下去。這是錯誤的。泡沫會自己破裂。美國在1929年、日本在1989年就是如此。香港的[創業網-http://www.fswenwen.com]崩盤是由外部干擾引起的,科技股泡沫則因產能過剩在2000年破裂。你永遠都不知道泡沫會怎樣破,但它們總是會破的。(原載《財經》;文/謝國忠;標題為創業網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