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地下金融怪圈難解 一家中小企業(yè)的高利貸“輪回”
“我現在有家都不敢回,只能四處躲藏。”在杭州郊區(qū)一個破落的賓館里,50多歲的鄧中(化名)郁郁地對《第一財經日報》說。采訪的幾個小時里,他的電話不斷響起,全是要債的。
鄧中曾經是杭州余杭區(qū)一位經濟界能人。十多年前,他以300多萬元的價格接手當地一家?guī)捉飘a的工廠,后來在一次資金鏈緊張時,他偶然接觸了高利貸,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以致現在自己都“搞不清楚究竟欠了多少錢”,清償債務更無從談起。
“民間借貸曾經是浙江中小企業(yè)融資形式的一個有益的補充,但現在,這種融資方式正在大量吞噬著中小企業(yè)的利潤,甚至使一批中小企業(yè)墜落至破產的邊緣。其原因便是,民間借貸正向著追求高利而罔顧法律的危險方向發(fā)展。”對浙江民間金融頗有研究的浙江澤大律師事務所律師錢梁對本報記者說。
小企業(yè)主陷入高利貸怪圈
鄧中做過老師,當過會計,也曾“在村里管過工業(yè)”。上世紀90年代,他雄心再起,以300多萬元價格盤下了當地一個印花廠,主要搞印染。
“應付款不能少,應收款收不進,一下子資金就跟不上來。”鄧中回憶說,接手后他就陷入了被動。由于當時工廠里的業(yè)務員在走馬燈似的更換,流動性比較大,企業(yè)在外面有一大批貨款收不進來,“這個時候,我們依靠銀行貸一點,親戚朋友處借一點,也能維持下去”。
上世紀90年代后期,印染業(yè)迎來春天,2000年開始進入新一輪的高速增長期。鄧中堅信,印染行業(yè)是有發(fā)展前景的,因此到2003年的時候,盡管企業(yè)已經虧損近1000萬元,他還是籌資600萬元新建了一個車間,進行窗簾加工,“都是正常的民間借貸,利息很少”。
2004年新車間建設完工,翌年開始生產。當年的2月28日,是讓鄧中一生難忘的日子。“工廠欠下20多萬元的電費,供電局要求立即付清,否則將拉閘。”鄧中說,當時他能借的朋友都借了,可大家都表示沒錢,頓時他陷入了絕望。
鄧中對記者苦笑說,那個時候終于明白了什么叫“一分錢難倒英雄漢”。情急之下他四處尋找門路,此時有個“朋友”給他介紹了一個借款人,對方的條件是月息5分。這可是比銀行利息高出多少倍的高息啊,不過想想3月份的應收款馬上就能到手,鄧中一咬牙邁出了借高利貸的第一步。
但3月份的應收款并沒能如期收到,不得已,鄧中只能再去借錢,由此陷入一個可怕的惡性循環(huán)。到了2005年冬天,他借的高利貸本金已經接近400萬元,“月息都在5分以上,7分、9分、一毛五的都有,最高的為兩毛一。利息一個月就要好幾十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