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這幢“安全性”得到保證的新梅大廈,一個周詳的“坐莊計劃”被拿了出來。“興盛實業現在是肯定要把上海新梅這個殼賣掉,現在正好利用這個機會,最后再到二級市場上炒作一把。”
“據我得到的消息,這個事是興盛實業主動找私募談的,由投資部一個叫朱雁鳴的經理出面,興盛方面還準備了一份坐莊計劃書,這個坐莊計劃書里詳細記錄了雙方如何合作的細節。”
“根據合作計劃書,私募出1.5個億的資金進入股市,上市公司則通過消息配合。”按照L的描述,雙方協作的步驟大概如下:首先打壓股價,同時私募進場,吸取足夠多的籌碼;緊接著上市公司釋放一些利好消息預熱來抬高股價;然后就是宣布資產重組事宜停牌,停牌三個月之后,股價翻一番,私募套現離場。
“初步計劃是私募以6元左右的成本建倉,然后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將股價炒到12元。”在雙方合作賺得的1.5億元中,上海新梅大股東興盛實業提出要分得20%,即3000萬元。
僅憑放消息操縱股價就可以凈賺3000萬元,這對于興盛實業來說非常合算。根據同比暴增15倍之后的2008年業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8192萬元,大股東興盛實業以57.52%的占股比例計算辛辛苦苦一年只能賺到4710萬元。
配合拉動股價:
高利潤是如何制造出來的?
“賣殼對于上海新梅來說,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一旦賣殼的消息公布,炒作是在所難免的,興盛實業正好用這個消息和二級市場的資金合作炒作一把,賺了錢也不會太引人關注。”L言之鑿鑿。
2007年8月20日,上海新梅就曾因興盛實業轉讓股權而停牌兩個月,最后因方案未達成一致而作罷。“其實,上海新梅賣殼的想法一直沒有改變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