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周報記者向上海新梅求證時,董秘何婧卻矢口否認。“什么重組、操作市場,絕不可能。”何給出的理由是“如果我們要賣殼,為什么還要把2008年年報做得這么好看?”
何此言不虛,但靚麗的年報也恰恰是此次賣殼和坐莊計劃的點睛之筆。
2009年3月7日上海新梅發布的2008年年報顯示,2008年上海新梅實現營業收入5.11億元,與2007年同期相比大增113.46%;實現營業利潤1.148億元,同比增長812.65%;實現凈利潤8192.49萬元,同比增長接近15倍。
把這份財報放到整個A股市場中都顯得非常奪目,而在房地產市場低迷的2008年,上海新梅何以能交出如此漂亮的成績單呢?
年報顯示,2008年的銷售業績實際上相較于2007年有所下降,全年的預售商品房面積和金額較2007年度都有所下降。其營業收入主要來源于兩個項目:新梅綠島苑的銷售收入5.02億元和新梅大廈的租賃收入835.86萬元。
年報中又提出:“新梅綠島苑項目大部分預售已于2007年末完成,2008年未單獨設置銷售部門,相應減少銷售人員工資等費用”,這還致使2008年銷售費用比上年發生額減少621.1萬元。而就是這個甚至沒有單獨設置銷售部門的樓盤貢獻了上海新梅2008年超過98%的營業收入。
何婧解釋稱:“這是由于房地產銷售過程中預售金額和結算金額的時間差導致的。”何婧表示,“一般來說樓盤開盤后便開始銷售,但是這時候銷售得到的收入并不能計入營業收入,只能記為預收賬款,直到樓盤完工正式交付時這筆錢才能進行結算。成為公司的營業收入。”
上海新梅年報顯示:“新梅綠島苑3-31號房交房實現銷售結轉銷售收入”導致“預收賬款年末比年初減少2.277億元”;“新梅綠島苑1、32-50號本年交房實現銷售結轉銷售收入”導致營業收入本年發生額比上年增加2.7178億元。
也就是說,2007年底已銷售完畢的綠島苑其實原計劃是分兩部分計入營業收入的:2007年年底就已算入預收賬款的2.277億元在2008年結轉入賬,而2008年又結轉了2.7178億元的銷售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