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新興市場相對穩健的基本面和更強勁的增長潛力,吸引了熱錢快速流入。劉明康透露,目前美國、歐盟、日本、英國在金融市場上約有50萬億美元的資金,其中配置在新興經濟體上的部分占到3%-7%。未來該比例只要上升1個百分點,就意味著要有4850億美元以上的新增資金流入新興市場,處于歷史最高位。
因此,他提醒,未來新興市場國家可能面臨史無前例的熱錢流入壓力,如果我們應對不當或者措施不力的話,會對經濟造成很大負面影響。
而目前看來,這已經對我國國民經濟產生了一定影響,劉明康也坦承,受全球流動性過剩和國際資本套利影響,保持國內經濟平穩運行的難度加大。
他介紹,在當前全球流動性泛濫、熱錢炒作成風的情況下,不僅貴金屬、能源、資源性產品等傳統大宗商品備受資金追捧,甚至國內綠豆、大蒜等農產品也遭到輪番暴炒,嚴重擾亂正常的商業秩序,對經濟良性運行不利。
此外,資金仍在流入房地產市場逐利,推動房地產價格持續上漲,11月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7.7%,許多熱點城市房價已經超過2007年的高點。隨著全球流動性過剩加劇,國際資本套利行為更為頻繁,將進一步增加國內商品及資產價格的波動性,加大宏觀調控難度。
明年通脹有望保持合理
劉明康指出,今年以來宏觀調控的政策效應繼續顯現,中國經濟朝著平穩增長的軌道穩健回歸,經濟運行呈現軟著陸態勢。但是,目前影響我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風險因素依然存在。
首先就表現在通脹問題上,四季度以來CPI出現了較快速度的上漲,進一步強化了通脹預期。對于這個問題,劉明康認為要一分為二地來看。
一方面,他認為目前的通脹仍具有較明顯的結構性、階段性特征。分類別看,食品和居住類是拉動CPI物價上漲的兩個主要因素。在全球流動性充裕的大背景下,美元、歐元貶值使大宗商品漲價,特別是原油價格上漲,進一步造成包括農產品在內的生產成本的增加,以及冬季對肉、蛋、菜的供應與消費變化等季節性因素也推動了相關商品價格的上漲。
另一方面,我國抵御通脹的能力也比較強。近期,國務院穩定物價的一系列措施出臺以后,市場上已經普遍出現比較明顯的積極反應,畢竟目前我國大部分工業品、糧食價格等不具備大幅上漲的基礎。特別是中央已經明確提出,明年要把穩定價格總水平放在一個更加突出的位置,并從生產供應、流動性管理、價格監管和補貼制度各個方面采取措施。綜合各方面因素看,明年通脹總體有望保持在一個合理可接受的水平,但對調控節奏、管理力度的要求較高。
銀行業挑戰眾多
劉明康指出,在我國現有和今后十年中仍以銀行間接融資為主的融資格局下,銀行業的經營行為已滲透到社會經濟發展的各個細微領域,并形成了銀行業同社會經濟運行的高度正向關聯性,宏觀經濟中的諸多問題也不可避免地會在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中有所體現。
他舉例說,比如產業結構調整對銀行的行業信用風險管理帶來挑戰,當前貸款在行業結構上向重化工業、房地產等領域集中,在期限結構上向中長期貸款集中,在客戶結構上向大企業集團和政府融資平臺集中;隨著利率市場化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及經濟金融對外開放的不斷推進,銀行業市場風險越來越突出;市場資金波動性加大,流動性風險管理難度上升等。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