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房地產的政策變動直接影響消費,不斷攀升的物價亦重挫居民實際購買力和消費者信心,提高中國消費的出路何在?
2011年1月-2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5.8%,較去年12月回落3.3個百分點,明顯低于市場預期。若以前兩個月CPI為4.9%簡單剔除物價因素,實際的消費品零售增速為10.9%,降至2008年1月以來最低。
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統計口徑和方法并未進行調整。分析人士多數以汽車優惠政策取消和房地產市場調控,來解釋消費增速的放緩。“兩個消費升級的龍頭放慢,帶動相關一系列產品銷售放慢,這可能是比較核心的因素。”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牛犁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采訪時稱。
然而,不容忽視的是,盡管從2010年4月開始,名義消費增速還能維持在18%以上,但隨著物價升溫,去年四季度時,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實際增速已經開始放慢。
與之形成明顯反差的是,“十二五”規劃綱要所繪制的藍圖,將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并提出“居民消費率上升”的目標。
回望過去十年最終消費占支出法生產總值比重的變遷,可知提高居民消費率殊為不易。2000年至2009年,最終消費率從62.3%降至48%,居民消費率從46.4%下降至35.1%。
當此“十二五”開局之際,消費增長減速令人擔憂。其后續走勢,關乎中國能否扭轉投資和消費失衡的局面,能否取得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大進展。如何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增強居民消費能力、改善居民消費預期,仍是一道難題。
“未來五年,如果居民收入能與GDP增長保持同步,且邊際消費傾向不下降,就能夠穩住消費率不再下降,再提高是有難度的。”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祝寶良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
政策擾動
2月恰逢春節,當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僅為11.6%。從近五年歷史數據看,春節所在月份的消費品零售增速并沒有明顯下滑。相反,2006年、2007年和2010年春節所在月份的消費增速均高于相鄰兩個月。由此,基本可以排除春節影響。
從不同類別的消費品看,今年前兩個月,除了金銀珠寶消費增速提高,幾乎其他所有消費品的增速都明顯下降。汽車類零售額增速降幅最大,從去年12月的37.2%降至今年1月-2月的10.9%,2月當月更是降至4.2%的冰點,為2004年10月以來最低。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3月9日發布的數據,進一步佐證了汽車產銷低迷的慘淡局面:2月,汽車產量和銷量同比分別增長4.48%和4.57%,較上月環比則均進入負增長區間,分別下降29.89%和33.09%。
“原來汽車稅優惠政策和以舊換新政策,現在效應在遞減,影響比較大。”國家統計局副局長許憲春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采訪時稱,汽車市場低迷是消費減速的主要原因之一。
過去兩年,作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一攬子政策之一,中國對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施行減稅優惠。2009年1月20日至12月31日按5%征收車輛購置稅政策,201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按7.5%征收。2011年1月1日起,汽車購置稅優惠結束,小排量汽車購置稅率恢復至10%。
華泰聯合證券宏觀分析師張晶在3月11日發布的報告中指出,汽車消費前期過快上升源于政策刺激,補貼性政策取消后,其增速應回歸到與收入增長相匹配的狀態。
汽車消費回歸常態,對消費減速影響到底幾何?牛犁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沒有測算過汽車對消費的貢獻,“挺復雜的,鏈條特別長,涉及行業特別多”。
國家統計局并未公布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分行業細項數據,只公布了限額以上企業不同類別消費品銷售的詳細數據。今年1月至2月,限額以上企業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增長20.7%,比去年12月回落12.3個百分點。
摩根士丹利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王慶大致估算得出,考慮到2010年下半年汽車銷售在限額以上企業零售總額中占比約30%,汽車消費疲軟可以解釋8個百分點的下降。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