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出校門的大學生由于缺乏技術能力,所學知識難以滿足市場需要,使他們只能拿農民工的工資。追根溯源,目前我國“大學生農民工”現象愈演愈烈的核心原因之一,是職業技術教育從中小學到大學的缺失。
■大學生回鄉創業是實現農村“智力外流”向“智力循環”轉變的有效途徑。如果部分大學生成為回鄉創業的主體,不僅可以彌補本地經濟建設所短缺的人力資本,更重要的是,其創業行為蘊藏著巨大的潛在力量。
最近一段時間,社會上對“大學畢業生工資不如農民工”的爭論比較多。媒體提到,很多出身農村的大學生,畢業后因為激烈的社會競爭無法找到期望的工作,反而與進城務工的父兄匯流,與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混同,工資相差無幾。為什么這些出身農村的大學生,經過“十年寒窗苦讀”,最終只能成為“大學生農民工”?這一群體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來破解這個難題呢?
很顯然,初中畢業或者未畢業剛出門打工的農民工是享受不到月薪3000元待遇的,那是給熟練技術工人開的價;同樣的道理,剛出校門的大學生由于缺乏技術能力,更由于大學的培養結構還偏重學術型、遠離市場需要,導致農村生源大學生所學知識難以滿足市場需要,只能拿農民工的工資。追根溯源,目前我國“大學生農民工”現象愈演愈烈的核心原因之一,是職業技術教育從中小學到大學的缺失。
我國是制造業大國,高校培養的畢業生卻不能很好地與之對接,因此導致了目前一方面農村大學生就業難,另外一方面許多企業尋找不到合適的專業技術人員,出現了“用人荒”。
如果在農村的教育體系中,就讓農村的孩子從小能夠得到一些技術上的培訓,能夠學習專業的技術,我想這些農村孩子考上大學再進一步學習到更專業的技術,其就業技能就會大大提高。畢業之后,鼓勵這些農村畢業的大學生到制造業領域就業,成為“制造業白領”,不僅可以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還能夠扭轉我國制造業處于受制于訂單、處于產業鏈最低端的困境,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躍升,提高制造企業的利潤率。
所以,我認為,要解決“大學生農民工”問題,必須要有新思維,大力培養為我國制造業服務的職業技術人才,扭轉目前人才培養扭曲的結構。
我在歐洲訪問時,絲毫沒有感到工人與大學教授有多大的差別,他們的工資差距很小。一個卡車司機,年薪照樣可以拿到10萬歐元,收入絲毫不比大學里的教授工資低。德國的小孩子,從小學開始就要學習各種技術類課程,小學畢業后,大家根據自己的不同興趣,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屬“智識教育”,主要是學習文化課程,之后進入到學術型大學深造;另外一類進入到技術型學校深造,屬“技術教育”,主要學習各種職業技術,之后主要進入高等技術型學院深造。這兩個軌道各自運行,都有自己獨特之處,學技術的人絲毫沒有感到自己低人一等,進入學術型大學學習的人也沒有感到自己高人一等。德國的制造業發達,某種程度上與這一“雙元制”的人才培育體系有著很大關系。
“大學生農民工”的出現,也與出身農村的大學生就業期望值太高,不愿回到基層、回到農村有關系。但換一個角度想,現在的農村是否就為接受這些大學生回村創業提供了條件?目前“大學生農民工”不愿返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政策激勵引導。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