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我用親戚的名字另外注冊了一家小公司,注冊資金不多,也就幾十萬。注冊成功后想去銀行開一個企業賬戶,結果跑了4趟都沒開成。后來有人指點我:就你這么小的CYE公司,資金往來肯定不多,考慮到賬戶管理成本,人家銀行根本就懶得理你。最后,我只好找了一個認識銀行工作人員的老同學,請他出面幫我搭了線,費了點周折總算把企業賬戶開出來了。
中央要解決小企業融資難的政策我也聽說了,這樣的好事我沒敢往自己頭上聯系,就希望銀行在辦正常業務的時候,不歧視我們這些小蝦米就行。
做不到30%的利潤率,企業就得破產
嚴靜(中關村某科技企業副總,主管財務):去年我曾經看到過你們的報道,一位做實業的老板說利潤25%的情況下,等于一年白干。我覺得他說得挺準確的,不過也比較保守,我認真核算了一下,在我們這個行業,我們盈虧的臨界點應該是30%的利潤率,達不到這個比例,企業基本就維持不住了。
做實業要交的是增值稅,他們產品收入可以進行成本抵扣后再交稅,他們一個產品收回貨款100元,可能只需要對其中增值的10元納稅,也就是說最多交1.7元就可以了,加上城市建設費等其他稅費也就是2.5元左右。可是我們軟件企業要交的是5.5%的營業稅,再把其他稅費加上,大概是6.3個百分點,換算過來就是說,如果我們的一個產品賣100元,我們就要交6.3元的營業稅。雖然我們屬于高新企業,能享受一些優惠,企業所得稅不到20%,但是我們的人工成本比較高,這個稅負壓力也是很大的。
李廣平:我可以跟你說實話,我幫親戚注冊的那家小公司,實際上就是我自己公司的“影子公司”。這兩家公司的賬都是我的會計來做,為的就是通過一些賬面上的交易,轉移一部分收入,增加成本,最終就是為了少納稅。想辦法再弄出一個公司來給“母公司”沖賬,這其實是生意人都知道的“潛規則”了,要不怎么說,會計是公司的核心人員呢!除了自己孩子的媽,交給誰都不放心。
沒辦法,如果真的一點不差地交稅,咱們這些小企業,保守點說也得倒一半。你看好多餐館,尤其是物美價廉的家常菜餐館,為了讓顧客不開發票,都會送瓶飲料啥的,跟我們這種行為差不多也是一個性質吧。(應被采訪人要求,文中涉及的企業負責人名字均為化名)
批注
貢獻大頭 貸款小頭
據人民日報報道(2011年11月14日),學者曾經多次證明,由于金融體制的不健全,盡管國有部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約為40%,貸款卻占金融機構貸款總量的80%,而大量的以中小企業為主的民營企業對中國經濟增長貢獻率約為60%,其貸款卻只占正規金融機構貸款總量的不到20%。最近,學者辜勝阻到江浙一帶調研,發現中小企業只有10%左右可以從銀行等主流機構獲得貸款,80%以上依靠民間借貸生存。
大多沒利
據人民日報報道(2011年11月14日),北大國家研究院去年年底發布了最新的研究數字:由于近一半以上的利潤都被稅費侵占,當年江浙一帶的中小企業中,72.45%的小企業預計未來6個月沒有利潤或小幅虧損,對未來6個月經營信心較低;3.29%的小企業預計未來6個月可能大幅虧損或歇業。
太不大方
2月6日,中國民(私)營經濟研究會顧問保育鈞(微博)公開倡議,現在我們一些減稅還是小打小鬧,條件太苛刻,太不大方了。你就那么小氣啊?你減半征收、你幾年之內不征收,行不行?小微企業還幫助了就業,你就三年之內不征所得稅、免所得稅,不就行了嗎!小微企業辛辛苦苦掙點錢,最后所得稅一扣除就沒了,誰還干啊!結果誰去創業呢?為什么會出現制造業“空心化”?因為做制造業苦極了,他不如錢生錢,炒這個、炒那個。
進入2月以來,不斷傳出對小微企業發展的利好消息,中央財政不僅安排了150億元設立中小企業發展基金,還計劃培育和支持3000家小企業創業基地……這些消息讓業界為之一振,很多專家認為,這些信號表明政府不僅要從融資上扶持中小企業,也將從制度建設和發展環境上給予幫助。
那么北京的小微企業在發展中曾經或者正在解決哪些困難?有哪些政策對這些做實業的小微企業更加有針對性?本報記者近日走訪了北京地區尤其是中關村地區的多家中小企業,傾聽了他們的經歷和呼聲后發現,小微企業發展中遇到的無非兩大問題——錢和人。在小微企業開創階段,資金來源和稅負是企業最大的負擔;而當小微企業進入發展壯大階段時,人才管理和行業規范等制度上的缺失,則是企業面臨的最大考驗。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